“猎豹始祖”化石真假辩

3月4日,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出自中国科学家的特殊文章。其“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篇针对学术质疑的回应文章——两个以中国科学家为主要成员的研究团队发生分歧,《科学》杂志成为了这次学术争端的阵地。

事情缘起于两年前。2009年1月, 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梅·克里斯琴森和上海科技馆工作人员黄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称,在甘肃发现的一个“近乎完整的头骨”化石属于一种生活在215万至255万年前的猎豹──“新种柯氏猎豹”。

柯氏猎豹被确认为世界上最原始的猎豹,从而推翻了已有的关于“最古老猎豹来自于北美”的假说,因其重要意义,这一发现被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不过,这一发现并未得到所有业内科学家的认可。2010年12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记者采写的、题为《中国的假化石问题》的文章。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邓涛研究员和中科院院士邱占祥说,作为确认柯氏猎豹唯一依据的头骨化石标本是“一件有严重问题的拼凑标本”,《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应当撤回该篇论文。

黄骥在3月4日刊出的《科学》杂志上回应称,柯氏猎豹化石标本的颧弓和枕部确实由石膏修补成完整模样,是化石贩子为了提高标本的商业价值而采用的不正当手段,但这样的修补并不影响“最早的猎豹”这一结论。

黄骥在发给《财经》记者的邮件中也强调,除了颧弓和枕部外,他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科氏猎豹的主体(前颌、上颌、额顶、脑颅、牙齿、颧弓基部)是真实的,而且来自同一个体。

针对黄骥强调的“科氏猎豹的主体”,邓涛指出,(真实的)只是“头骨的前部和牙齿”部分。

不过,这个回应还不够。早在2009年,邓涛即向上海科技馆以及黄骥本人提出希望看到真实化石标本的要求,但一直没有实现。邓涛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已知化石标本中存在人造的部分,就不应该以人造部分作为依据发表研究结论。论文第一作者梅·克里斯琴森并没有亲眼看到化石,只根据照片发表论文,对此,邓涛认为“科学研究没有这样做的”。

作为在甘肃临夏盆地工作多年的古脊椎动物学工作者,邱占祥院士和邓涛等人曾经在和政地区发现“临夏西瓦猎豹”化石,而柯氏猎豹化石标本的发现地紧临前者。邓涛告诉本刊记者,出于学术研究的考虑,在临近的地方发现同类化石,应该比较两种化石的不同。不过,这样的比较并未在黄骥的论文中出现。

黄骥承认,没有对比西瓦猎豹是研究中的缺陷,但他强调说,由颅长判断,西瓦猎豹要明显大于科氏猎豹,前者的颅长达到240毫米,而后者的颅长仅有180毫米。

邓涛并不认可这样的比较,“化石颅骨的后面部分全部是假的,这样的比较根本不成立”。邓涛说,牙齿在猎豹的识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鉴定意义,而对比的结果显示,科氏猎豹的牙齿形态和大小实际上都落入临夏西瓦猎豹的变异范围之内。

按照惯例,论文的通讯作者梅·克里斯琴森应对论文负责,回应针对论文的质疑。而兼作为第一作者的梅·克里斯琴森则始终采取回避的态度。针对这一点,黄骥回复说,作为当事者,他比梅·克里斯琴森“更有能力来说明问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系的布莱尔·瓦肯堡教授告诉本刊记者,最好的解决方案是黄骥同意邓涛或者其他科学家能够看到真实的化石标本,“科学的事情,应该按照科学的方式来解决”。


《财经》记者 徐超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猎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