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田野文物亟需全民呵护

盗墓是一个古老的行当,又被称为“挖坑”、“倒斗”或“摸金”,巢湖放王岗古墓群被盗墓者盯上,在文物专家看来,再次敲响了田野文物保护的警钟。

5月25日,本报记者专访省文物局分管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行政执法督察的副局长杨立新。在杨立新看来,文物保护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尤其是田野文物的安全,更是如此。

谈管理

地下古文物谁在管?

古墓葬、古遗址等田野文物,究竟是由谁 管理,又是如何管理的?

“文物的保护主要采用属地管理,尤其是不可移动文物。”杨立新告诉记者,对于偏远地区的文物,都是由当地政府保护、由当地文物主管部门管理,而当地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会委托村民或村干部看护。一旦对这些文物进行发掘,则需要上级文物部门甚至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才行。

杨立新介绍,不同级别的文物受保护的程度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国保、省保文物,文物的文物保护单位会多一点,保护经费也会充足一点,但多数县保文物则没那么幸运。

谈发掘

万不得已才能进行

发掘古墓是万不得已

很多人都好奇,为何放王岗古墓群只发掘了一号墓,其余墓葬并未发掘,这样岂不是很容易让盗墓者盯上?杨立新告诉记者,其实文物的发掘是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批,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进行抢救性发掘。

他表示,当年是因为村民在盖房时发现了该墓葬,文物管理部门才随后对这个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杨立新说,安徽是个文物大省,很多古墓葬都是万不得已,才最终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的。

我省列出未发掘名录

在正进行的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我省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6392处,其中新发现18184处,占登记总数的68%,登记的文物中不乏古墓葬和古遗址。在普查过程中,考古队员根据一定的科技手段以及地形地貌等依据,判断地下是否有不可移动文物,并初步判断其历史价值,将不可移动文物制作成文物名录,上报给当地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

这么多不可移动文物,尤其是新发现的文物,多数并未发掘。文物普查队制作的这份文物名录,记载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和地理位置,地方政府规划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则要依靠这份名录来进行,若规划和建设对不可移动文物会产生影响,则要重新考虑。

谈保护

人力物力匮乏很尴尬

经费人手都短缺

去年,省文物局对全省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地毯式摸底排查,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杨立新介绍,对于未发掘或未发现的文物,一旦在建设过程中发现,文物部门就要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至于建设,则需要文物部门点头才可继续进行工程建设。

尽管如此,杨立新表示文物保护还是存在不少困难,相对于地上文物的保护,地下文物的保护更是面临着众多困难,尤其是田野文物。“目前,我省大量的古墓葬、古遗址、古寺庙和石刻造像位于荒郊野外,单是古墓葬就多达几千处。”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省文物工作者总共还不到几千人,在人员极度短缺的同时,文物巡查、监测装备的落后则是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基层文管所都没有巡逻及安全检测设备,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往往在处理文物突发事件时,只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耽误到达第一现场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另一难题是文物保护经费的问题,在杨立新看来,很多已经被发掘的文物因为经费紧张,导致价值开始消失。

田野文物委托村民看护

经费人手的不足,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多数田野文物无人看管。不得已,文物部门在农村培训业余保护员,形成保护网络,一旦发现可疑现象,立即向文物部门汇报。

在杨立新看来, 最好的保护办法是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单位人防系统;建立和健全三级文物保护网,把田野文物安全,古墓葬安全保护纳入综治工作职责范围;加大科技保护古墓葬的投入,建立起古墓葬的科技保护防范设施体系;对文物保护当中的问题,实行层层问责制。

对盗墓者的惩罚变轻

盗墓者,盗取的是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此之前,“走私文物罪”和“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者,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死刑。

杨立新也同样提到2011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原本的“走私文物罪”和“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盗掘古人类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罪”三个罪名的死刑全部取消。

谈盗墓

经济利益巨大使然

听到巢湖放王岗古墓群被盗墓者盯上了,杨立新称,盗墓作为一个古老的行当,又被称为“挖坑”、“倒斗”和“摸金”等。在民间,盗墓贼又有“土夫子”、“地仙”、“地拨鼠”、“穿山甲”或“土鱼”等别号。

近年来,盗墓者盯上古墓葬,就是受高额经济利益的驱动。

一组公开的数据也证明了杨立新的说法,据统计,2008年到2009年,全国公安部门共立文物案件1989起,其中盗掘古墓葬案件937起,占47%,是各类文物案件中最高的。

不法分子流窜作案、团伙作案频发,组织严密,分工细化,形成了盗窃、盗掘、销赃、走私“一条龙”地下文物犯罪网络,职业化特征日益明显。

安徽是文物大省,肯定有很多盗墓者盯着这些“地下博物馆”的文物。淮南、六安特别受盗墓分子的青睐,杨立新表示,在六安曾发生过来自邻近省份的盗墓者,联合当地老百姓做内应,准备盗墓。

与此同时,巢湖等地也是盗墓分子喜欢光顾的地方。

受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盗墓者的盗墓工具,由过去的洛阳铲,发展到炸药爆破,有的还装备深层探测、卫星定位、夜视仪等,手段越来越先进,方式越来越隐秘,破坏越来越巨大。频繁作案的,平均一个月就可以盗掘两座古墓,利润之大使他们不惜铤而走险。本报记者 王小英


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王小英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