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许家窑人”

许家窑人石制品——石球

之三 人类骨化石惊天问世 三千石球属世界之最

1976年3月至6月间,由贾兰坡领队,卫奇作为执行领队,带领李超荣和郑州大学的王丙祥对许家窑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3月下旬,雁北的天气仍然带着浓浓的寒意。卫奇等人随身携带着发掘工具乘火车取道大同,换乘长途客运汽车到阳高县古城,然后由王占荣派马车把他们接到侯家窑村。

发掘位置选择在开采土龙骨破坏最严重的地方,采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工作方法,平面布方以2米×2米为单位。发掘一开始,大家从扰乱土中就收集到大量石制品,还有不少野马和披毛犀的牙齿化石。他们不清楚当时是预感还是希冀,觉得这里很可能发现人类化石。

4月份,卫奇给贾兰坡写信,曾经表露过这个意思,并且还开玩笑地说:“如果找到人类化石,请您请客。”不几天以后,他们在人工扰土层的清理中找到了人的顶骨化石残片,人类化石果真问世了。

预想终于变成了现实,那种发现的快乐、激动的心情,令人无法形容。人类化石的出现,对他们的发掘工作是一种激励,是一种鼓舞。但是,能否找到证明“许家窑人”的面骨呢?

此后,不断有新的发现。

5月7日,在两处发掘方的扰土层中,他们又清理出两件人的顶骨化石碎片;5月9日,在一处发掘方发现一枚成年人的左上第二臼齿;5月14日下午,在另一处发掘方的扰土中找到一件幼儿的左上颌骨化石。

5月19日,天气比较热,中午收工后,卫奇例行检查每个方的发掘情况,在某发掘方内看到一块特殊的骨化石,标本上糊满了黄褐色泥巴,清洗后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件保存新鲜、呈棕黄色的未成年人左顶骨化石,其厚度接近于现代人,骨片上有破损的新茬口,显然是在发掘过程中打碎的。

为了找回丢失的碎片,他组织了十多个人用了五天时间,将这处发掘方的土反复过筛数遍,虽然丢失的大部分找回来了,但仍有一少部分始终没有找到。

5月21日那天,天气很好,发掘正在有秩序地进行着,侯家窑村干部王日民来工地参观,他从一个发掘方拿来一块骨头给卫奇看,并一边嘟囔着:“这不是人脑壳么?”确实,这是一件人类的枕骨化石,卫奇让王日民赶快把化石放回原位,照相记录以后才小心地取起包好带回。

另外,在某处发掘方里,他们发现此处残留有1平方米多的原生堆积层,其中石制品非常密集,动物化石也很多,还有薄薄的好几层灰烬。发掘中清理出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特别是发现许多石球,大约近3000个,堪称世界之最。

发掘工作结束后,河北省阳原县政府(当时是革命委员会)帮助平价买到当时非常紧缺的木材两立方米,由侯家窑村村民协助加工成40多个箱子,装箱后分装两辆大拖拉机,由卫奇等人亲自押运到大同火车站货运场,托运回北京。

许家窑遗址发现后,受到了山西省和河北省有关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原雁北地区文化局苏士清局长和曹安吉副局长,以及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张畅耕站长,为国内外考古学家到许家窑遗址进行发掘工作和考察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

1980年,贾兰坡和卫奇等因“许家窑人”的发现研究,荣获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三等奖。

那“许家窑人”的面目是什么样子?由于没有发现显示有关特征的面骨化石,所以不好准确推测。

“许家窑人”的生活行为如何?由于埋藏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也难以明确判断。

这可怎么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