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阳千家坪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抢救性发掘

白衣陶

2011年3月,湖南省郴州市文物处在桂阳县银河乡三都村千家坪发掘几座汉、晋墓葬时,发掘负责人唐涛在附近挖掘机施工现场发现许多陶片、石器及动物遗骸。发现者当时即意识到遗址非常重要,不仅当场制止了挖掘机施工,并立即报告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实地调查后,初步确认该遗址是一处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关注南岭南、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及其文化传播途径问题,湖南考古界也非常重视这一区域的考古工作。目前,沅水流域与环珠江口地区西江流域的文化交流已有较多考古资料可以佐证,而作为流域面积大且与环珠江口地区更邻近的湘江中、上游地区却一直未作考古工作,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尚处空白,故而我们更无法了解这一区域与环珠江口地区史前文化关系。

位于舂陵江旁的千家坪遗址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舂陵江属湘江上游支流,它与珠江水系的北江支流连江及其上游武水于骑田岭西侧交汇,形成一条狭长的南、北交通走廊。因此,开展该遗址的考古工作,不仅可填补湘江上游史前文化的空白,而且还有可能发现一条连接长江与珠江流域史前文化交流另一条重要通道,进而寻找到研究南岭南北地区文化交流新的突破口。鉴于遗址已遭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11月正式组织了对该遗址的抢救性发掘。

千家坪遗址位于湘江上游支流舂陵江左岸一处略呈长椭圆形的低矮岗地,属河流一级阶地,海拔129米。经初步勘探,遗址范围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60米,面积近2万平方米。本次发掘集中于遗址北部,主要围绕被破坏的“取土沟”布方,共布5米×5米探方23个。

遗址堆积分六层。其中,第三层为商代遗存,第四至六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新石器时代遗存可粗略分出早、晚两段。文化层堆积厚约0.6至1.5米不等,北部较薄,南部较厚,原生地貌北高南低。本次发掘共发现房址8处,灰坑44个,墓葬54座。

商代遗存包括房址、灰坑、墓葬等。房址6处,未发现基槽和墙体,均为地面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无居住面,但柱洞密集,属地面干栏式建筑;一种是用掺有大量砂砾的黄褐色粘土铺筑地面,以抬升居住面;第三种是居住面铺垫红烧土,并在其上立柱架棚。灰坑15个,一般为灰黑色填土,包含量物不多,一般为斜壁锅底式结构。墓葬49座,是本期主要遗存。墓葬分布密集,部分还有叠压或打破关系。墓葬有直肢和屈肢两种葬式,头向一般朝南或朝西,个别朝东(M20)。经赵亚锋先生现场观察,墓葬多成年墓,其次为未成年墓,有少量婴幼儿墓。前者头向多朝南、直肢,随葬数量不等的陶、石器,其中有一例为夫妻合葬墓,男性头骨位于墓葬左侧;后两者头向多朝西,屈肢,一般无随葬品。另外,还发现一例特异墓葬(M20),墓主为18至23岁左右青年女性,头向东,脚底部随葬4具成年男性颅骨及数件陶器。四具颅骨摆放,除墓主左侧近墓主方向颅骨侧放外,其他皆顶骨朝下,枕骨朝上侧放。该墓葬俗令人费解,是否“猎头”习俗尚待考究。

商代遗物主要为陶、石两类。陶器多夹砂红陶,少量泥质灰陶,制作粗糙,易碎,器表多饰绳纹,以圜底和圈足器为主,不见平底及三足器。常见器类有圜底釜、圈足罐、簋、杯、壶、尊形器、纺轮等。石器数量众多,以形式多样的石镞、弓背石锛、双肩石器为主,另有少量斧、铲、凿、环等。

新石器时代遗存是千家坪遗址主体。以坑形遗迹居多(共29个),有少量房址和墓葬,并发现有壕沟迹象(未发掘完)。其中,墓葬发现5座,均为直肢成年墓,头向一般朝西,个别朝南(M52),随葬少量陶器,未见石器等其他遗物。房址发现2处,以铺垫红烧土或黄土来抬高居住面的形式修建,并有少量柱洞,但住洞密集程度远不如商代同类房址。虽未发现灶坑,但在同一活动面上发现多处用火烧烤过的烧结硬面。坑形遗迹从其包含物分析,可能有不同用途。有的出土完整白陶圈足盘,有的出土大量动物遗骸,还有的出土较完整的动物骨架和陶器,另有少量袋状坑,坑壁规整,坑底平滑,填土含较多炭末,底部一般可见砾石、红烧土块及较完整的陶器。

本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包括陶、石、骨等不同质地,并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陶器装饰精美,白陶和白衣陶比例较高;二是动物遗骸极为丰富,从遗物收集情况初步统计,甚至超过了陶器。

新石器早段遗物相对较少。陶器以红陶或红褐陶为主,部分有红衣,夹炭和夹砂并重。器表一般饰刻划纹或绳纹,部分素面。器类多罐和盘,而且个体较大,其次则为支座,另有少量器耳及三足器。石器较少,以打制细小石片石器为主,另有少量个体较大的磨制石斧。地层中出土少量动物遗骸,但不如晚段丰富。

新石器晚段遗物极为丰富。陶器以红、白二色为主,前者多夹砂,后者多泥质。器表装饰复杂,罕见素面。红陶以罐类为主,大多饰白衣,器物口至肩部多以浅浮雕式装饰为主,相当繁褥和规整,腹及底部一般饰绳纹。白陶是该段一大亮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装饰精美。器类常见圈足类(盘、簋、碗、杯等)和罐类(多折肩),刻划、篦点、戳印是其主要装饰风格,“风鸟”“太阳”“兽面”及其他极为复杂的几何形纹样是其主要构图主题。石器仍多打制,磨制石器多为小型石锛,有少量水晶石钻。骨器常见锥形器,另有少量骨玦等装饰品。另外,该段遗存出土大量动物遗骸是其又一特色。经袁家荣研究员现场初步观察,当时人们猎食动物主要以较大型的野生动物为主,包括牛、猪、鹿、熊等。

千家坪遗址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湘南地区继西岩、陶家、坐果山、望子岗等一系列遗址发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考古工作。该遗址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具有连接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纽带作用,因此,本次发掘揭露出来的诸多信息,在研究两地新石器至商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尤其是在探讨湖南六千年前的白陶遗存南渐途径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 .本次发掘不仅填补了湘南地区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空白,而且为我们以后继续追寻和关注这一地区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2 .遗址堆积较厚,保存相对较好,内涵丰富,既有商代遗存又有新石器时代遗存,而且有直接地层叠压关系,揭开了湘江上游地区乃至整个湘南地区考古学文化神秘面纱,为构建该地区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标杆。

3 .本次揭示出来的商代遗存,尤其是49座墓葬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埋藏习俗、体质特征及当地商文化特征都极具价值。从出土遗物特征分析,与湘北地区(包括湘江及澧水)商代遗存相去甚远,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并有一定的岭南地区同时期文化因素,应是湘南地区商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4. 新石器时代遗存是千家坪遗址主体。有房址、灰坑、墓葬,还有疑似壕沟,已具备成熟聚落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出土了大批极具装饰艺术且蕴涵大量文化信息的陶器,为研究湖南六千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文化区域类型及其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增添了新材料。

5. 白陶是湖南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支标志性文化奇葩,也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遗址出土如此众多的白陶,对研究白陶向外传播无疑是一处重要资料。

另外,遗址出土大量动物遗骸,又给我们研究当时气候环境及人们的猎食结构提供了重要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千家坪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虽然表现出较多独特的文化因素,但与湖南其他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环洞庭湖地区的皂市下层、汤家岗、大塘文化系统以及沅水中上游地区的高庙、松溪口文化系统,而且后者因素似乎更为浓厚些。从湖南近年在湘江流域发现一批出土白陶(如青山、堆子岭、磨山、独岭坳、余上等)遗址综合分析,我们初步认定,湖南史前白陶遗存的南渐,除沅水外,湘江理应是一条毫无争议的重要途径。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尹检顺 唐 涛 彭红梅)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新石器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