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天文爱好者:“追星”比玩单反更“烧钱”

5月21日清晨,天宇上演“金环日食”罕见天象。跟往常一样,天文爱好者沈新荣早早起床进行观测。稍有遗憾的是,此次环食带从我国大陆东南部擦过,环食带之外的无锡地区仅能观测到日偏食。

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的奥秘,是大多数人儿时的梦想。在无锡,有不少像沈新荣一样的天文爱好者。在他们身上,儿时的梦想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日前,记者走近这群锡城“追星”族,了解他们的“追星”故事。

看星星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沈新荣是天一中学的地理老师,虽然2007年才到无锡工作,但现在已是无锡“追星”族中的名人了。

沈新荣对天文感兴趣要追溯到高中时期。他的母校吴江震泽中学是一所有天文传统的学校,当时有个“晓庵天文社”。王锡阐(号晓庵)是我国明末清初的天文学家,王锡阐纪念馆与震泽中学仅一墙之隔,里面陈设了一些观测仪器,沈新荣最早就是在那里接触的天文知识。参加工作后,沈新荣接触天文的机会多了,他也成为“天一天文社”的指导老师,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天文观测上,一有机会就带着学生去野外观星。几年来,他曾带着学生到斗山、马山、太仓、江阴,浙江的安吉、舟山群岛,广州的白云山、内蒙古的细藤格勒草原等地观星。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安吉的天荒坪,那里观测条件非常好,用肉眼就能看到银河,“开始像是一层薄薄的纱,之后就像是浅浅的天河。”

沈新荣说,观星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每次带学生出发之前,他都要做详细的准备,包括查看天气状况、检查设备、安排食宿等。看星星也是一件考验耐力的事,要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精神,沈新荣回忆起去年8月份观看英仙座流星雨的情景,那次流星雨极大,但前半夜天气不好,基本观测不到,只有坚持到后半夜的爱好者才有幸看到。

“追星”比玩单反更“烧钱”

今年31岁的陈春斌是无锡“追星”族中比较活跃的一位,他同时还是国内著名天文论坛牧夫天文论坛的管理员。陈春斌从小就对望远镜情有独钟,他还清楚地记得,以前在无锡的农村地区,通过普通的望远镜能认出不少星座,但是现在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80后”陈嘉垚原本是个“单反发烧友”,有一次逛摄影论坛看到了网友的天文影像作品,兴趣油然而生,于是开始了“追星”之路。他先后买了折射望远镜、双筒、单筒望远镜、单反转接设备等入门仪器。陈春斌与陈嘉垚都是沈新荣创建的无锡天文爱好者QQ 群成员,沈老师有外出观星活动的话,一般也会带着群里成员出去。不过,一段时间之后,陈嘉垚发现,“追星”是比玩单反更“烧钱”的事,除了单反相机,还要有三脚架、专业望远镜、冷冻CCD、视导仪、赤道仪等,一套好一点的装备要10万元左右。

在陈春斌看来,“追星”是一项对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的爱好。除了需要精良的设备外,还要有一定的天文知识,好的耐力、体力、探险精神,以及一支能够协同合作的好团队。陈春斌说,天象不等人,现在很多天文爱好者最缺时间,平时公务缠身,在特殊天象来临时,不能抓住主要时间观测,逐渐地这个兴趣也就淡漠了。

“追星”几十年的天文达人

被誉为“科普痴人”的王巨榛老人,是一位“骨灰级”的“追星”族,他早在1986年无锡青少年天文爱好者协会成立时,就已经是协会的指导老师。与其他“追星族”不同的是,王老不仅勤于观测星象,更着眼于理论学习与天文学常识的普及。2011年7月,《温州日报》约他开设《我带孙子玩科学》的科普专栏,已经发表的14篇文章中,就有一篇《祖孙都爱看星星》。

王巨榛中学时代就对天文感兴趣,一本《怎么制作天文望远镜》的书让他跃跃欲试,进大学时王巨榛读的是物理,苏联人波拉克著的《普通天文学教程》是他第一本系统自学天文学的书籍。早在1960年,他在日记中记下“要做一架看清月球环形山的天文望远镜”,这个愿望终于在1970年实现了,他真的制成了一架开普勒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后来还获得四川省自制教具展览会二等奖。

在王巨榛的家中,随处可以看到他自己手绘的行星轨道图、星座辨认图(如“夏季大三角”)等。他有一个习惯,每次重大天象观测后,要做一个记录。多年的观测中,王老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元宵节前夕,他在温州老家观看“土星合月”天象。当年的“土星合月”,因为元宵节前月亮即将满月,刚刚结束“冲日”的土星又光彩依旧,星月相依亮度都比较高,能用肉眼清晰地观测。

无锡光污染严重 不利于“观星”

观测星象,对天气与周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沈新荣等“追星”族认为,无锡的光污染太严重了,不利于观星。沈新荣说,在天一中学的楼顶上,只能看到三四十颗3等星,到安吉的天荒坪则能看到5.5等暗星。通过这些爱好者的拓荒,他们发现了几个在无锡比较适合观星的地方:斗山、马山、江阴长江边、宜兴与溧阳接壤的区域等。沈新荣说,他们早已意识到无锡的光污染问题,今年准备做一个相关调查。

锡城“追星族”找不到组织

不少无锡“追星”族反映,他们找不到组织,有种孤军作战的感觉。目前,大多爱好者都是参加沈新荣老师以“天一天文社”为平台组织的外出观测活动,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协会,以此为平台,多组织一些活动。王巨榛说,香港有很多民间组织的天文爱好者团体,他们不仅经常举办观测活动,还定时出版杂志。“这说明香港人的科普素养比较好,”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科普工作,他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了,自然会在天文爱好方面形成一定氛围。


无锡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天文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