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员想搭中国飞船进太空

欧洲航天局载人航天和行动部门主管日前表示,他们正在探讨与中国联合开展航天任务的可能性,希望在未来10年内,欧洲航天员可以搭乘中国飞船进入太空。据透露,一些欧洲航天员已经开始接受中文培训。欧洲在航天领域的起步并不晚,但为什么欧洲航天员想搭中国的飞船进太空呢?本网连线环球资讯广播驻欧洲记者赵远方,介绍一下欧洲航天局载人航天和行动部门的这个计划。

记者:随着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中国已经成为美、俄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据欧洲航天局载人航天和行动部门主管托马斯·莱特透露,欧洲航天局计划与中国国家航天局举行一系列会谈,探讨在众多领域的密切合作,包括航天员训练、航天器对接和生命支持系统等,双方有可能在“这10年的下半段”发起联合航天行动。莱特说,一些欧洲航天员已经开始接受中文培训,以便在乘坐中国航天器时更好地交流协作。从这些细节上来看,这应该不是官方的客套话。

主持人:我们知道欧洲的航天科研工作开展的并不晚,但似乎在载人航天领域进展缓慢,这是为什么?

记者:欧洲的航天科研可以用“起了大早赶了晚集”来形容。欧洲在航天领域的起步并不晚,但却走了不少弯路。在20世纪70年代末,欧航局就曾研制过小型航天飞机,但最后由于资金问题和成员国意见分歧等原因,这项已经投资了20亿美元的计划中途夭折。上世纪80年代,欧航局还曾制定了一项长期航天规划。但从90年代开始,欧洲加入了由美国牵头、多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计划,试图依靠美国提高其载人航天水平。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速度非常缓慢,远远超出预期,再加上该项目一直由美俄主导,欧洲始终是“配角”,致使欧航局的部分载人航天活动无法按原计划实施。更悲剧的是,美国在2011年终结了航天飞机项目,所有航天飞机全部退役,而新一代的载人航天器最早也要到2015年才能投入使用。这也意味着,在此之前,欧洲宇航员要进入太空,只能借助俄罗斯的“联盟”飞船或者中国的“神舟”飞船。

意识到失误的欧航局现在开始进行战略调整。今年4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份航天发展“路线图”,重申要建立“独立、具有竞争力”的航天工业。在载人航天方面,欧洲把未来中期发展的重心再次转向了自主开发航天飞机,而长期战略目标则是登陆月球和火星。按照计划,欧航局将在2015年至2020年间制造出自己的航天飞机,2020年至2025年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2030年至2035年间登陆火星。

主持人:这些计划听起来很宏大,但在眼下欧债危机的情况下,欧洲有能力开展这些科研计划吗?

记者:的确,载人航天是一项资金、技术、时间成本都非常高昂的事业。从成本、技术等多方面考量,任何国家都无法在所有航天领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当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所以开展国际合作就成了大势所趋。而由20个欧洲国家组成的欧洲航天局,在配置各成员国优势资源、合作探索太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另外,除了和美国合作外,欧航局近年来也加强了与俄罗斯、日本等传统航天大国的合作。在航天领域快速崛起的中国,更得到了欧洲人的青睐。早在2007年,中欧就在航天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下,共同签署了《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去年,“神舟八号”飞船携带了一个德国的科学试验装置,在太空完成了17项生物以及医学方面的试验。这是中德、中欧在外太空进行的首次科学合作,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在空间科学应用领域开展的首次国际合作。刚才我提到的欧航局载人航天和行动部门主管托马斯·莱特,当时就在现场观看“神舟八号”的发射。这位曾两次升入太空的前宇航员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但中国的进步仍然让他赞叹不已。之后,他开始极力推进欧洲与中国的航天合作。


国际在线 赵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航天员 欧洲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