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监测中心成立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监测

日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监测中心成立,延续近十年的人工监测让位于精密仪器。作为试点,猿人洞的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裂隙宽度等“健康”指标将通过电子传感器实时传输,供科研人员对症采取预防措施。

下一步,猿人洞遗址将根据采集的电子信息对游客实施动态限流。另外,科研人员还会根据收集的数据,揭开猿人洞地下是否存在溶洞以及猿人洞顶部为何坍塌等谜团。

现状

27处化石地点存在多种病害隐患

周口店是继故宫、颐和园之后,北京第三个设立监测中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监测中心主任李俨介绍,遗址自1921年发掘至今,先后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地点27处。不过,大部分化石地点处于露天状态,由于长期遭受雨水冲刷、冻胀、植物根系生长等自然因素和大气污染、震动、噪音等人为因素的破坏,遗址存在多种病害情况和安全隐患。为此,遗址在2011年完成《周口店遗址动态信息及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并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

现场

传感器紧贴岩石 十分钟传一次信息

墙上的10块液晶屏幕不断变换着数据,4名科研人员紧盯眼前的电脑……这就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监测中心的机房,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前身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室。

液晶屏幕上方动态显示着两组数字环境温度和湿度。昨天上午10点,遗址的环境温度达到-7.4摄氏度,湿度为56.4%。由于遗址正在施工改造,另外两组重要数字游客数量和总量并未显现。

监测中心主任李俨说,监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遗址的核心区、缓冲区存在的隐患实时监控,发布预警信息,并通过分析数据提供预防方案。

目前,猿人洞作为监测试点,在15处地点安装传感器,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裂隙的监测已经启动,数据每10分钟传输一次,供科研人员精确掌握猿人洞的环境和岩体稳定性。今年,监测名单将增加遗址的第四地点和山顶洞。同时建立监测档案,为今后全国石窟类文物的保护建立监测模式。

方案

1.探索猿人洞底下是否存在溶洞

猿人洞进行电子“体检”后,要进行哪些研究和处理呢?长期以来,学界一直猜测猿人洞的底下可能存在溶洞,因为猿人洞虽然地势低洼,但从未出现过很深的积水,而且用不了几天,积水便会自动消失。

科研人员张华淳告诉记者,这只是一种假设,揭开谜底的关键要靠安装在猿人洞的传感器传回的数据。

在显示土壤水分含量的柱状图上,可以看到猿人洞西侧岩壁的表面较干燥,底部潮湿,而东侧岩壁情况正好相反,表面潮湿,底部干燥。张华淳表示,数据反映出东、西岩壁的结构不同,东侧岩壁的底部可能存在溶洞。

不过张华淳称,目前的数据只是最近一周的测量积累,还不能盖棺定论,还需要再经过几次大雨之后进一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2.揭开猿人洞顶部坍塌之谜

在几百万年以前,猿人洞是一处完好的洞穴,北京人在此繁衍生息。但经过岁月变迁,如今的猿人洞已成为一处“天井”。

学界认为,由洞穴变成“天井”的过程,说明猿人洞总是处于坍塌的状态。

张华淳称,猿人洞坍塌主要是受到风化、雨水冲刷的作用,下一步他希望通过对周边火车震动、游客影响等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裂隙宽度的变化情况,防止出现新的坍塌。在对比过去一周猿人洞4处裂隙监测点的数据时,他认为目前的裂隙宽度处于可控范围。

3.将重新规划限流人数

北京人遗址监测中心主任李俨介绍,从2003年开始,北京人遗址开始对各化石地点进行日常巡视检查、风化拍照,对温湿度、岩体位移情况等进行人工监测,但使用游标卡尺的测量经常存在数据上的误差。采用传感器监测,很多数据的精确度达到千分之一毫米,这样采集的数据更准确,而且节省人力成本。

过去人为规定超过4000人采取限流措施,但为什么定在4000人并没有依据。采用传感器监测之后,数据可以显示达到多少人会对遗址产生影响,这样制定的人员限流具有科学依据。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李天际 袁艺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北京人 遗址 周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