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考古学家讲古墓的故事

听考古学家讲古墓的故事

赵评春 从事考古发掘30余年 两处遗迹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虽然刚刚结束长达半年之久的金上京皇城遗址发掘工作,但记者从赵评春的脸上看不到一丝疲惫,在讲起过往的那些考古经历时,赵评春则是神采奕奕,那些晦涩难懂的考古用语在他的讲解下变得生动而形象。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在我省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的考古学家,聆听了他对自己30余年考古生涯的感悟。

考古的环境有时无法选择

“我们前一阵儿在金上京皇城遗址那发现了一件极具价值的金代油画,距今大约有800多年历史”一进门,正坐在电脑前的省文化厅基建考古办公室常务主任赵评春兴奋地对记者说。

2012年初,我省考古队对金上京遗址皇城内局部建筑遗迹进行必要的发掘揭露,赵评春也参加了本次发掘,经过近半年的时间,共计揭露面积3427平方米,发掘出灰陶仙人、绿釉凤凰、绿釉龙纹瓦当、沟滴及龙纹砖等多件珍贵文物,为研究金上京皇城宫殿布局提供了翔实考古资料,掀开了中国金代考古研究的重要一页。尽管考古过程漫长,但每天新的发现都会令这些考古人身心振奋,用赵评春的话说,“野外发掘这项工作,着实让我兴奋。”

1991年,赵评春负责发掘渤海国王陵区大型石室壁画墓,2002年,他又带队在公路建设大铲车下发现并抢救出来阿城刘秀屯金熙宗“朝日殿”宫殿基址,这两处遗址均获得了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常年在野外工作,在饱受风吹日晒的同时,还要防备一些毒蛇等危险动物的攻击,赵评春说他工作时常常需要随手带着刀,“防身用,有时候在偏远的地方,说不定能碰到啥”。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从事考古工作30多年的赵评春却从未觉得苦,“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考古可能更多的时候不是苦,是一种无奈吧。”

“考古的环境有时是你无法选择的,有时真挺无奈的。”1995年赵评春一行人在青海高原进行考察挖掘,有时需要爬到高原上鼓出的大土包上进行探测,“你不知道,当你往上爬时,高原反应特别厉害,感觉心马上就要跳出来了,而更令人泄气的是此时你发现费了半天劲儿3米高的土包,才爬还没有一半儿,当时都恨不得马上找个地方躺下去再不起来”赵评春笑着说。

“吃饭有时也是一种无奈,有一年我在沙漠考察,在绿洲住的大妈给我烙了大饼让我带着路上吃,可如果用塑料布把大饼裹上,准保长绿毛,可要是不裹,就沙漠那干燥气候,吃的时候饼硬得咬上一口都能把上牙膛硌出血来。”

古墓中没有鬼怪毒虫

一些关于盗墓的书籍中经常会将古墓描写得异常恐怖,在书中描写的古墓中,僵尸、毒虫、怪蟒,鬼怪比比皆是,随时都可置人于死地,不免让人胆战心惊。对于这些,拥有30多年考古经验的赵评春笑着说:“真正的古墓中是没有这些的,没什么可怕的,都是自己吓自己,书上写的那些都是小说家的夸大想象。”参加了渤海遗迹的考古调查和清理,发掘了金代齐国王,应邀参加青海都兰吐蕃大墓的发掘,在多年的工作中,赵评春在考古工作中接触了多个朝代的墓葬,这其中既有平民百姓的,也有王侯贵族的,但所谓的这些奇异他都没有遇到过。赵评春说:“青海都兰吐蕃大墓是一座唐朝时期的地方贵族墓,木制的木椁用直径约一米的原木并排盖着,如按照有些盗墓小说的描述和当时朝代的社会发展情况,棺椁内完全有可能有机关埋伏,但打开墓室后我们发现,墓室内除了有一尊棺木外,并没有其他的东西,墓室四壁平整,地面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更别说鬼怪毒虫了。”

如果非要把考古这项工作与危险关联上,那么只有一种——塌方。2008年3月的一天晚上,西安市南郊杜陵原一项目工地唐代古墓发掘现场发生塌方事故,3名现场作业人员不慎被埋,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对于这种情况,赵评春表示,塌方这种情况在野外考古工作中有可能发生,引发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塌方事件大多会发生在发掘较深的“探方”里,因为竖葬的古墓可以在地面上一层层发掘,看到墓室后,可将墓室上面的一层盖板拿开,这时墓室内的棺木和其他物品便一览无遗;而埋葬较深的石室墓的墓门在墓室的侧面,因此考古人员就需要找出墓室的墓门,从墓门进入墓内考古调查、清理,因许多古墓地处偏远地带,常依山傍水,所以发生塌方的可能性很大。

古墓中还有没发现的秘密

古墓中既然没有僵尸、毒虫怪蟒,那有没有什么诡异的事呢?《宁安县志》曾有这样一段关于渤海“三灵坟”的文字记载,上面纪录,史家称:“三灵”,或为“陵”字之“俗语”。传诵误“陵”为“灵”也。志曰:“相传道光间,被石工偷凿一孔,约二尺许。殉葬贵重品,尽为盗去……偷凿孔处,为正墓藏棺处……洞后极低,匍匐蛇形,深入黑暗无所见。据向导谓,雪融时,向东望,露一线光。似尚有一支隧道或内通东首一塚,未可知也。”

有光!这光是哪里来的?是空气中光线的折射还是这墓中真的有诡异的事?对于这种种疑团,在1988年负责发掘该处古墓葬的赵评春表示,他在这里工作数月,并亲身进入墓内,并没有看到县志上记载的“光”。也许,这些未解的现象就像埃及金字塔存有太多未解之谜一样,吸引着更多世人和相关专家去不懈追寻和探索。

古墓既然这样神秘,那考古专家又是怎样找到这些古墓的呢?说起这些,赵评春如数家珍般向记者说起了他的这些“宝贝”。“洛阳铲、手铲必不可少,形似摄像机的全站仪,是测绘角度和距离,还有一种名为3D扫描仪的‘高科技’,往哪儿一放,就能将周边区域的地貌形成三维环境图。”赵评春表示,除了这些专业的考古设备外,还需要自身的修炼,那就是一定要懂一些“勘舆术”。许多古代遗存历经千百年,寂然埋没在荒山野岭之中,这时考古人员就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上地表的环境,勘测出古遗迹的位置。赵评春说:“有一次,考古队进入金上京东部一座深山中,明知此处有古代墓葬,但丛林密布、方向难辨,走了几个小时也没有找到什么线索。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一名老队员发现了一条水流子,当时眼前一亮,根据相关的古代风俗,山地有水流,这样的环境上游存有墓葬的可能性很大。最终,考察队溯流而上,终于找到了古墓葬。”赵评春表示,考古工作者需要积累历史、文化、自然等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都能在考古中发挥大用处。


黑龙江晨报(刘扬 孙英鑫)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墓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