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考古学的走向与发展

四川大考古实习队乌江实习途中

四川大考古实习队乌江实习途中

西北大学学生在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发掘现场绘图

西北大学学生在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发掘现场绘图

四川大考古系三峡实习中的航拍

四川大考古系三峡实习中的航拍

四川大考古系教师与香港中大邓聪教授交流石器研究

四川大考古系教师与香港中大邓聪教授交流石器研究

山东大学学生在大辛庄遗址发掘现场采集光释光样品

山东大学学生在大辛庄遗址发掘现场采集光释光样品

2012年10月,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主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学部2012年度工作会议暨考古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素有“天下第一幽”美誉的成都青城山隆重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历史学部委员瞿林东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长姜义华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秘书长李剑鸣教授、历史学部委员葛剑雄教授、阎步克教授、赵毅教授、马敏教授、桑兵教授、林沄教授、副秘书长张越教授、吴世英秘书等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一个最大的亮点是,由于在此次会议的议程中专门设定了“考古学科建设发展”的议题,并由历史学部中唯一的一位考古学家林沄教授特邀了考古学界的部分代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关强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教授、北京大学孙华教授、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四川大学霍巍教授、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山东大学方辉教授、南开大学刘毅教授等出席了会议,由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共商中国考古学建设发展的大计,这在以往的历史学部工作会议中是史无前例的,所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此次会议之所以能够将考古学科的建设发展纳入到历史学部的工作会议中专题讨论,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背景,这就是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历史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考古学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与世界史一道升格为一级学科。虽然这个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各个设立有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的高等院校,但在其背后却隐含着事关中国考古学未来走向的一系列深刻而现实的问题。与会的高校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科的代表都共同认识到,考古学升格为一级学科之后,无疑对考古学科发展是一次宝贵的机会。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考古学科也将面临前所未有过的严峻形势,必须做出积极而富有远见卓识的应对举措。尤其是在考古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之后,如何开展学科建设、如何处理考古专业与博物馆专业、历史专业的关系、如何设置考古学的二级学科等问题都是事关考古学今后能否抓住机会,取得飞跃发展的关键。

回顾与展望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关强司长首先回顾了目前全国考古机构、博物馆设置和相关文物保护机构的设置情况。他说,经历一百年的不断发展,考古专业在高校的设置有了长足发展,为国家考古事业、文物保护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的重视力度和资金支持。同时,许多高校的考古专业纷纷参与国家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考古和地下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项目,对国家考古事业、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考古学升格为一级学科,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各界对考古专业的肯定,也是考古专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强司长介绍了近期由国家文物局主持召开的考古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的情况。从专家们对今后考古学学科发展工作的建议与展望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考古学不同于历史学、文学等纯粹的人文学科,而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的学科。考古学首先与生物学、地质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关联紧密,在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还带有明显的理科、工科等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因此,国家文物局将在技术、设备方面对考古学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并切实推动考古学科发展的重点工程——田野实习基地的建设。其次,要高度重视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需要,在考古学一级学科之下科学、合理地设立二级学科,培养专业人才,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第三,要充分突出考古学的地域特色和各高校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术传统、研究方向和科研重点,尊重各高校的自主设置权力,在学科建设发展工作中结合所处地域的文化传统形成具有特色的科研方向。

关强最后强调,当前考古学科发展的共性是从过去单一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向着更为多元的方向发展,要在最小的发掘面积上提取最大的信息量,所采取的科技手段将会日益丰富,科技含量将会大为提高,与发达国家考古学的技术水平将基本达到一致。而个性则体现在区域特点、文化特点上面,这也是中国考古学能够自立于世界考古文化之林的根基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员就科技考古的现状和发展历史向与会学者也做了简要的介绍。他认为,目前科技考古取得飞速发展,对于考古学的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他以著名的河南二里头遗址为例,阐明了科技考古的定义和科技考古与传统考古之间的差别,并向与会专家展示了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应用情况。袁靖研究员认为,科技考古作为考古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目前在高校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上还有欠缺,需要弥补或强化。他向与会专家推荐介绍了《科技考古的方法与应用》一书,他认为该书可以作为高校考古专业科技考古课程的基本教材之一。他认为,未来考古教学和考古学学科建设应加强自然科学对考古学的支持力度,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考古研究中来。

论争与分歧

会议的热点最后集中在关于考古学二级学科的设定方案上。与会代表的讨论十分热烈,各抒己见,不时出现论争与分歧的场面,真实地反映出新形势下各个高校代表对考古学走向与发展前景的深远思考与具体谋略。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认为,考古学升为一级学科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二级学科的重新设置。二级学科的设置涉及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招生等问题,是考古学学科长远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各高校首先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同时,考古学升为一级学科后,应该如何与文化遗产等学科协调发展?博物馆专业学位的设置也是需要重视的重要问题。由于在学科改制之前,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并列为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那么随着学科重新设置,先前博物馆专业的地位应该怎么确定?新设立的文物博物馆专业与考古学科如何协调?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三个解决方案:一是将考古学、博物馆学、遗产保护学等分开发展,鼓励彼此间交流,但是学科地位上各自独立。孙华教授认为这一方案是最理想的方案,但是现存状况是没有办法实现的,需要一定时间,让各个专业发展成熟之后才能实现。方案二是将考古学、博物馆学、遗产保护学等专业全部纳入遗产学名下,考古学发现和发掘遗产并研究遗产的价值,博物馆学研究和实现遗产的展示,而遗产保护学则是致力于遗产价值的保护和延年益寿,因此学科针对的对象是一致的,彼此间联系密切。方案三,考古学升为一级学科,除了设置中国考古学、外国考古学、田野考古学(考古学技术)、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考古学二级学科外,将不便归口的博物馆学、文化遗产保护作为考古学科的附属二级学科,这是现今许多高校实行的学科设置办法,但是这种设置体系的内部缺乏逻辑关系,只能作为目前的一种权宜之计。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方辉教授指出,考古学升为一级学科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他分析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并指出中国考古学已经由传统的年代学向社会考古和环境考古等方向发展。他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化等几个方面论证了考古学科建设的途径与目标,强调了课堂理论学习、田野考古实践与实验室训练“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他呼吁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加大对考古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他认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对话能力较弱,需要增加外国考古学位二级学科,目前则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外国考古的相关课程。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王建新教授也对现存学科构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考古学属于人文学科,文物保护学属于理科,而文物管理属于社会学科,因此如何在理念上和实践中把三者密切地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是非常重要的。针对当前的专业硕士问题,他提出,现有的专业硕士大多来源于大学本科毕业生,而专业硕士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应该学习经济管理的专业硕士模式,从在职人士中招生。关于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发展问题,王教授建议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设立专项基金,有计划地支持一些学生和青年学者到国外去学习外国考古学,参与外国考古研究,培养一批能从事外国某一领域考古研究并能得到国际承认的专家。同时,他还提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高校的考古专业可以根据自身所处地域特点进行分工,发展与之相邻地区的国外考古。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刘毅教授则针对考古学学科如何建设提出建议。他认为高等院校作为考古学的学术前沿,应该更加强调对于考古材料的深层次解读和研究。他建议高等院校的考古学专业在现有发展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特点、借助所在地方考古团队的优势,在课程设置、教师研究领域方面突出重点,并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田野实践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其既有高深理论思维,又能脚踏实地,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谈到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问题,刘毅教授认为,考古学虽然成为一级学科,但其仍然属于“历史门类”,其复原古代历史的使命并没有改变。因此,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结合,不但不会削弱考古学,反而会有利于考古学研究的深化。至于博物馆学的归属问题,刘毅教授提出除了学理上的考虑外,还应该兼顾现实。他认为原“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二级学科名称,就是一个反映了实际状况并且体现了包容思想的结果。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霍巍教授从考古学的创建历史、学科设置和近期学科发展状况等方面对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针对未来学科建设问题,他提出“搁置争议、促进发展”的观点,并具体发表了几点意见:第一,考古学尽管已升为一级学科,但是考古学与历史学是密切联系的,从长远的学科发展来看,考古学的课程体系不应该与历史学分开。在进行招生工作时,以历史学大类招生,整体教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再进行专业划分。第二,在二级学科的设置上要结合各大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符合世界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二级学科。第三,对传统考古学应该及时进行知识更新、理论创新,使之与一级学科的身份相符。第四,加大对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的重视程度,推动学科发展。最后,他对考古学发展的现存问题和困境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田野调查和实验室建设对于考古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国家对于基础建设的支持是不足的。如果能够提供基础建设专项经费对于考古学的发展将会是巨大推动。其次,许多高校缺乏稳定的田野实习基地,考古专业实习都是短期的,实习地点也是流动的,这样对于考古专业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再有,当前的专业硕士数量已经大大超过学术硕士,而市场对专业硕士的需求较少,导致专业硕士的出口问题也日益凸显。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认为,现今不仅是考古学、博物馆学专业而是整个历史学科都面临重大机遇与严重挑战的时期,应该抓住机遇,认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面对专业硕士在整体硕士研究生中比例不断升高的发展趋势,高蒙河教授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重视文博专业,不能抑制它的发展。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林沄教授作为教育部社会科学部历史学部中唯一的一位学部委员,在会议的总结发言中,对此次考古学学科建设发展讨论会做了高度评价。通过此次会议,各位与会专家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考古学现今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应对方法,虽然我们不能期望一次会议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次由教育部社科委历史学部的各位委员和考古学领域的专家们一道来讨论考古学科未来的建设发展,这本身就体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局面,令人感到振奋和鼓舞。国家文物局关强司长出席会议,也体现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与教育部和各高校之间就学科建设方面有了更高层面的共识和目标,能够将考古学面临的问题让更高的决策层面引起充分重视,更好地推进考古学学科建设。

林沄教授在发言中突出重点,直指要害。针对二级学科设置问题,林沄先生认为,从工作对象的角度看,考古学的工作对象是遗存、博物馆的工作对象是文物、文化遗产事业的工作对象是文化遗产,这三者的内涵很多是重合并相通的,因此,目前把“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作为考古学学科的二级学科是可行的。人才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完备的学科体系。他认为,目前考古学的二级学科发展是失衡的,中国考古学比例过重,外国考古甚至中国考古学中的旧石器时代、隋唐到明清的考古发展严重不足,因此,他提出要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如可以通过翻译外国考古专业的教材和书籍,让国内学者更多接触外国考古知识,促进外国考古学的发展。对今后的学科建设,他希望增大对考古学基础项目,如田野调查、实验室建设等项目的经费支持;建立一个考古学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考古学二级学科的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材编纂等问题进行指导;改变考古专业的优秀博士论文主要由历史专业老师评估的旧方式,提升考古专业优秀博士论文的比重。

“一石激起千重浪”。虽然每位代表的发言由于时间所限都是短暂的,但引起的反响却是十分巨大的。晚秋的青城山林海阵阵,波涛澎湃,代表们心中的激情与梦想,也如同这起伏的浪潮,随着会议的不断深入一浪高过一浪,越过历史,奔向未来……


2012年教育部社科委历史学部考古学科建设会议侧记(本文由四川大学霍巍根据黄茂、邓单丹等人会议录音记录整理,并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学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