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哥尼亚发现鳄形动物新化石

菲氏阿尔马达鳄(Almadasuchus figari)是少数活到晚侏罗纪非鳄形类(Crocodyliformes)的鳄形动物,化石被发现于巴塔哥尼亚。菲氏阿尔马达鳄(Almadasuchus figari)有着典型楔形鳄类(Sphenosuchia)的长菱形左腭骨,鼻后孔末端有前切缘,鼻后孔脊后侧有深窝等都显示具有楔形鳄类(Sphenosuchia)的特征。菲氏阿尔马达鳄(Almadasuchus figari)上腭骨与鼻后孔交汇,上腭骨并没有参与形成次生腭。过去认为沃氏凯彦塔鳄(Kayentasuchus walkeri)与鳄形類(Crocodyliformes)的起源有关并且是姐妹群关系,因为沃氏凯彦塔鳄(Kayentasuchus walkeri)与鳄形類(Crocodyliformes)的鳞状骨侧缘同样具有沟槽,两者同样具有相同的外耳肌组织,不过在阿尔马达鳄属(Almadasuchus)也同样具备以上特征。

沃氏凯彦塔鳄(Kayentasuchus walkeri)化石

沃氏凯彦塔鳄(Kayentasuchus walkeri)化石

菲氏阿尔马达鳄(Almadasuchus figari)化石

菲氏阿尔马达鳄(Almadasuchus figari)化石

菲氏阿尔马达鳄(Almadasuchus figari)化石

菲氏阿尔马达鳄(Almadasuchus figari)化石

大多原始鳄形动物的脑颅及方骨腹部之间没有缝合,这大大防碍了下颌骨活动能力,尤其是捕食时更大受影响。准噶尔鳄属(Junggarsuchus)的方骨首先发展出广阔的缝合,基蝶骨的内气腔膨胀,基翼突(Basipterygoid process)退化。菲氏阿尔马达鳄(Almadasuchus figari)方骨后的缝合延至外枕骨并与基蝶骨腹侧相汇,基蝶骨不但发展出膨胀的气腔,此外基蝶骨成三角形并且完全没有基翼突(Basipterygoid process),显示阿尔马达鳄属(Almadasuchus)已具备原鳄属(Protosuchus)及以后鳄类的洐征。至于以后的中真鳄类颅骨进一步变化,翼骨臼合并逐渐延至次生腭﹐基碟骨及方骨之间的缝合变得更明显,连方骨后边与鳞状骨之间也有缝合。

菲氏阿尔马达鳄(Almadasuchus figari)外枕骨,方骨及基蝶骨之间发展出缝合在鳄类演化史中是一个里程碑,这进一步加固颅骨,使颅骨不具备任何弹性。在鳄类演化史中,除了上腭及吻部产生变化,外枕骨,方骨及基蝶骨之间的缝合也同样提高捕食的效率。现生鳄类在水中捕猎时会迅速滚动身躯,颅骨上会产生强裂的扭力,而吻部与上腭演化及颅骨上的缝合正好能抵销扭力的产生,使鳄类的咬合力大大提高。


化石网 Sargon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巴塔哥尼亚 化石 鳄形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