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盆地发现早中新世巨獠犀门齿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在临夏盆地发现了早中新世巨獠犀门齿化石,其研究成果刊发在《古脊椎动物学报》最新一期(51卷2期)上。

巨獠犀(Aprotodon)是亚洲特有的一种大型原始犀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甘肃、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Agyspe 等地,时代分布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其显著特征是特化的十分宽大的下颌联合部和粗壮弯曲的下门齿。

邓涛在临夏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曾被报道发现于临夏盆地晚渐新世的地层中。新材料的发现使巨獠犀在临夏盆地的延续时代跨越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推测得到完全证实。

巨獠犀分布的地质时代和地理范围与巨犀重合,但巨獠犀的化石地点和个体数量都相当稀少。巨獠犀的下颌形态功能特点指示其生活于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南亚和中亚干旱环境地带中镶嵌分布的少量近水环境。巨獠犀在中中新世之前彻底绝灭,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说明临夏盆地早中新世的环境特征与晚渐新世的疏林系统相似,而不同于中中新世的茂密森林。

临夏盆地下中新统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右下门齿(邓涛供图)

临夏盆地下中新统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右下门齿(邓涛供图)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临夏盆地 中新世 巨獠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