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登月争霸战逐鹿月球

总装车间内的N1火箭箭体。

总装车间内的N1火箭箭体。N1采用苏联传统发射准备流程:水平总装,整体搬运至发射架再进行起竖。火箭采用多达五级结构,气动外形直接取自曾为苏联工作的被俘德国专家团队所设计的G-2、G-4导弹。

修建中的拜科努尔LC110发射工位,专门用于N1火箭的发射。

修建中的拜科努尔LC110发射工位,专门用于N1火箭的发射。为了排出N-1发射时强大的尾焰,导焰槽深入地下数十米。苏联人也在N1项目中砸下了超过60亿卢布,使自己卷入一场输不起的竞赛中。1966年1月14日,科罗廖夫因手术失败逝世,更是让苏联的登月工程雪上加霜。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大名鼎鼎的“联盟”系列飞船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参加登月竞赛。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大名鼎鼎的“联盟”系列飞船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参加登月竞赛。“联盟”7K-LOK载人登月飞船轨道飞船,按照科罗廖夫的构想,它将装载2名宇航员,飞船尾部携带名为LK的登月艇,LOK和LK合称L3登月飞船。

被苏联政府找回的遗骸。

虽然“联盟”如今是以可靠性著称,其实它早期发展堪称“黑历史”:前三次无人试射全部失败,苏联领导人基于政治因素要求必须在1967年劳动节前将一艘有人飞船送上天。于是曾执行“上升1号”任务的科马罗夫于4月23日发射升空。“联盟1”返回过程中,降落伞无法打开,科马罗夫被活活摔死。图为被苏联政府找回的遗骸。

现存于博物馆的LK登月艇实物。

现存于博物馆的LK登月艇实物。LK仅容一人,也就是说,落月最终阶段,宇航员要独自面对各种困难。这是LK登陆艇设计被人所诟病的一点,与此相比,“阿波罗”飞船登月舱可装载2人,如果其中一人发生意外,另一人至少还有机会采取紧急措施。实际LK并未给人们机会去验证这些指责——由于登月火箭失败,它从未有机会升空测试。

拍摄时间不明(约为1969年),拜科努尔,特殊运载/起竖车上的N1。

1969年2月21日,之前从未进行过严格测试的N1被推上发射台——此时“土星V”已经完成3次飞行,其中包含“阿波罗8号”的载人飞行试验,苏联高层迫切要求它尽早发射。

1969年2月21日,N1进行首次发射试验,升空后69秒火箭爆炸。

运气在N1火箭的试射中彻底背弃了富于“冒险精神”的苏联人。1969年2月21日,N1进行首次发射试验,升空后69秒火箭爆炸。N1全部四次发射试验全部以失败告终,其中第二枚试验火箭更将发射架夷为平地,顺便创造了一项纪录:人类宇航史上最大当量的爆炸。

N1火箭的剩余零件成了拜科努尔的大型废弃物。

N1火箭的剩余零件成了拜科努尔的大型废弃物。N1第二次试验(1969年7月3日)失败两周后,苏联人看到了阿姆斯特朗跨出登月舱的历史性直播——胜负已分。苏联高层仍荒唐地要求在1970年列宁诞辰100周年之日以登月献礼。随后连续失败彻底浇灭了这股狂热。

月球车1号

载人登月虽然彻底失败,苏联人通过另一种方式挽回了面子。1970年11月17日,月球17号将月球车1号送上月面。这台拥有8个主动轮的古怪车辆还是人类历史上首个无人自行探测器,展示了苏联在远程控制方面的技术实力。月球车1号的任务非常成功,原定90天的任务时间实际上持续了322天。

在“阿波罗17号”任务中,宇航员们在距地球45000公里处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广泛流传的地球照片——蓝色弹珠。

回过头来,再看美国人。1972年12月7日, 美国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发射“阿波罗”飞船执行登月任务,“阿波罗17号”行动成功为阿波罗计划画上了句号。由于距离地球过近,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器始终无法拍摄到地球的全景,而第一张高清晰度的地球全景照片正是出自“阿波罗8号”。在“阿波罗17号”任务中,宇航员们在距地球45000公里处拍摄到了迄今为止最广泛流传的地球照片——蓝色弹珠。

“阿波罗”计划结束后,人类征服外太空的热潮步入了相对低潮,如今,我们只能从博物馆中重温那个伟大时代的余辉。

美国政府在“阿波罗”项目上的开支达254亿美元(1970年代币值,折合2005年的1350亿),382千克月球岩石样本是其唯一看得见摸得着产出物。当美国公众度过了登月的新鲜期后,有人开始指责政府浪费大量资金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应的物质回报。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则是从经济层面对耗资巨大的宇航项目的致命一击。苏联的中途退场让美国人再也找不到势均力敌的对手。“阿波罗”计划结束后,人类征服外太空的热潮步入了相对低潮,如今,我们只能从博物馆中重温那个伟大时代的余辉。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登月 美国 苏联 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