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褐马鸡

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种名:褐马鸡 鸡形目 雉科
 
保护等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分布:分布我国山西、河北和北京等陕窄地域。
 
介绍:我国特有种。因通体黑褐色,尾羽散垂如马尾而得名。两性羽色相似。雄鸟生性健勇善斗,有一种惊人的勇敢性格。早在汉朝,褐马鸡的尾羽就被装饰在武将的冠帽上,以显示其英武之姿,激发武将斗志。留鸟。

褐马鸡是山区森林地带的栖息性鸟类。它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和华北落叶松、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动于灌草丛中,夜间栖宿在大树枝杈上,冬季多活动于1000米~1500米高山地带,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

褐马鸡成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体重5公斤,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头侧连目有一对白色的角状羽簇伸出头后,宛如一块洁白的小围嘴。褐马鸡最爱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瞩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长羽呈双排列。中央两对特别长而且很大,被称为“马鸡翎”,外边羽毛披散如发并下垂。平时,它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时又像马尾,故称“褐马线”。褐马鸡整个尾羽向后翘起、形似竖琴,十分美观。

翅短,不善飞行,只能从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头顶长着黑色的绒毛。嘴巴粉红,脸部鲜红,眼睛后面有一白色颈圈,两簇雪白的绒毛突出于脑后,象一对白犄角,因而有得名“角鸡”,尾巴蓬松上翘,很像马尾,泛着紫蓝色光亮;喙短而尖。

褐马鸡的生活很有规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进行交配繁殖。每到这个时期,雄鸟之间常常为争夺配偶而进行殊死搏斗。其间,雄鸡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叫声特别粗重而宏亮,远在两公里之外亦隐约可闻。它鸣叫时昂首伸颈,尾羽也高高翘起,煞是好看。然后,雌雄追随,离群交尾,并寻找藏密的林下或灌丛间地面占领巢区。

4月份将巢内略铺一些干草枯叶,即偎窝产卵。褐马鸡一次产卵4枚~17枚,多达19枚。卵壳呈灰褐色,长50.6毫米,直径42.1毫米,约重56.3克。

5月,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雏鸡出壳,由成鸡寻食哺育。7月,成鸡带领幼雏活动,进行避暑、换羽。8月,幼鸡能独立觅食。这时家庭之间开始混合成群,由高处地段逐渐转移到低处生栖。9月,幼鸡基本长成,活动能力增强,游荡范围扩大,随之群体数量也逐渐增多,且多以群居。

它分布区极为狭窄,除山西西部芦芽山、吕梁山的个别点外,还有河北西部小五台山有分布。

中国特有种。

主要分布省份:北京 河北 山西 河南 陕西 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小五台山 庞泉沟 庞泉沟 芦芽山 芦芽山 五鹿山 五鹿山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东灵山 关帝山 黄龙山 芦牙山 吕梁山

濒危信息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C1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生效年代: 1996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褐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