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梧州段出现的极可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

珠江水产研究所里的中华鲟标本

珠江水产研究所里的中华鲟标本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广州日报(刘幸 图/邱伟荣):距离上次珠江发现中华鲟已12年

专家:保护珠江鱼类就是保护水质

时隔12年,珠江流域再现疑似中华鲟踪迹!昨日,本报记者独家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获悉,科研团队通过声呐鱼探仪获取的回波图与运动轨迹,判断去年4月珠江流域梧州段出现的一条长达2米左右的大型水生生物,极可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中华鲟在珠江已销声匿迹达12年之久,估计此次是中华鲟从海洋洄游至珠江上游产卵。

疑似中华鲟12年后现倩影

1834年,英国人Gray在珠江流域采集了世界上第一个中华鲟的标本,并用“中华”两字命名。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根据相关记录,近20年来,珠江一共有3次中华鲟出现的记录,但最近一次也是12年前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新辉和他所在的科研团队是此次发现疑似中华鲟的调查人员。他告诉记者,珠江流域发现中华鲟的第一次记录是1996年2月16日,在珠江流域武宣二塘江段的河道整治炸礁中,一尾体重约250公斤的中华鲟被炸死,标本现存于广西水产研究所。第二次是1997年7月23日,西江梧州渔民误捕一尾体重约230公斤的中华鲟,后被放生;第三次是2002年5月15日,西江梧州渔民误捕一尾体重约5公斤的中华鲟,最后也被放生。

2014年4月23日~27日期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使用EY60鱼探仪对西江江段进行连续探测。其间,在珠江流域梧州段长洲坝下游13.3公里处发现一信号,科研人员随即记录了回波信号及运动轨迹。此后,科研人员根据不同经验公式得出该目标体长在2米左右。

中华鲟作为保护动物,不能实施现场采捕印证。李新辉告诉记者,除了中华鲟,或白海豚外,珠江很难有这样的大个体的水生动物。而记录显示,白海豚进入珠江,至多在珠江下游的三水一带,且白海豚需要露出水面呼吸,极易发现和区别,因此在梧州段见到这么大的水生生物,极可能是中华鲟。

人工放生中华鲟一直无缘再见

李新辉告诉记者,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性成熟后溯河至产卵场繁殖。而珠江上游的黔江至柳江石龙三江口江段是珠江水系中华鲟仅有的一个产卵场。

记者了解到,由于河流水质污染、河道闸坝增加、船舶等因素,使珠江中华鲟式微,每年渔政部门通过放流的方式,试图增加珠江中华鲟的种群数量。但野外调查难见成效,使得社会对珠江中华鲟是否还存在感到绝望。

此次监测发现疑似中华鲟踪迹,不仅让科研人员重新认识珠江的中华鲟,也对珠江中华鲟的保护提出新的要求。李新辉说,“人们都知道,鱼儿离不开水;其实,水也离不开鱼。因为江河里必须有水生生物,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水质才会变好。”

“珠江水量大,有很强的自净能力,这其中水生生物的作用功不可没。”李新辉说,近年来江河富营养化的趋势比较严重,其中是氮、磷等元素超标是主因,导致浮游植物增加。若此时,以浮游植物为食物对象的水生生物增加,那么氮、磷元素会转化成水生生物自己机体上的蛋白质,可为人类提供食品。“珠江2011年开始禁渔后,发现珠江鱼类增加,对保持水质很有好处。”

“因此保护珠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保护广州1600万人喝上优质水”,李新辉说。

除了中华鲟,鲥鱼、花鳗鲡、唇鱼也是珠江极其珍稀的鱼类。

鲥鱼:或已绝迹的名鱼

鲥鱼肉质鲜美,是老一辈广州人耳熟能详的鱼类。番禺莲花山对开的海域,历来是鲥鱼的产卵场。番禺莲石楼镇莲花山渔民陈师傅年约50岁,笑称从穿开裆裤开始就在珠江口中浪里来浪里去了。小时候5~7月能大规模捕捞鲥鱼,但现在已几乎绝迹。

花鳗鲡:美丽“鳝王”难觅踪迹

花鳗鲡体形优美,俗称“鳝王”,每到产卵时就从珠江中上游顺流而下,进入海洋繁殖后代。这与中华鲟恰恰相反。“花鳗鲡与中华鲟到对方家中作客的时候,总会发现对方不在家。”2011年,珠江水产研究所专家在肇庆德庆段采获一条2斤左右的花鳗鲡,这是专家最近一次见到其踪迹。

唇鱼:传说专供皇帝吃的珠江鱼

唇鱼因口味极其鲜美,历史上曾作为宫廷供品,故该鱼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皇帝鱼”。但是很快,就等公布,其将新晋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中华鲟 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