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县玉米洞遗址发现40万年前古人类狩猎证据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巫山网(方丹):近日,由市文物局组成的专家组对玉米洞遗址2015年度考古发掘项目进行验收。据介绍,今年玉米洞考古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和石器非常丰富,发掘地层已超过40万年以前,该遗址呈现出玉米洞是古人类长期居住的大本营,其生计方式主要是狩猎采集。

该遗址位于庙宇镇小营村7社,离龙骨坡遗址直线距约3.5公里。遗址处于庙宇盆地南缘峰丛地貌中的一座小山包,海拔1100米左右。早在2004年,黄万波教授率领的科考队进驻巫山龙骨坡时,该地点作为哺乳动物化石点被发现,直至2012年,由于发现石器、骨器等人工制品才被确认为古遗址。2013年,正式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进行考古发掘。

据介绍,2013年,考古队在洞内布探方4个,发掘深度约4米,出土石器和化石近5000件,还发现少量打制或磨制骨器、2处用火遗迹以及少量具有人工改造痕迹的动物化石。探方地层限时年代为40万年至8000年。今年的发掘工作是2013年度发掘的延续,工作人员在原探方基础上继续下挖,经过系统发掘,目前考古队已经在地层中发掘出土1000多件动物化石和石器,确认遗址地层堆积比预计的更厚,暗示其时代比之前测定的40万年可能更早。

另据了解,今年考古队在玉米洞的尾端发掘出土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占绝大多数,主要以食草类动物为主,主要有犀牛、大熊猫、鹿和牛等现生种属,还有巨貘、剑齿象、鬣狗等灭绝种属,该动物群属于典型的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反映了遗址当时所处的环境为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为主的生态景观。古人类的生计方式与环境资源密切相关,玉米洞遗址的环境资源为狩猎采集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发掘中有一个特点是牙齿化石表现的年龄主要是老年个体和幼年个体,而且化石种属也以食草类动物为主,所以我们初步推测这个玉米洞遗址表现了一个古人类狩猎行为,这个狩猎行为表现的比较清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玉米洞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贺存定介绍。

相关报道:巫山玉米洞遗址距今40万年 发掘千余件化石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三峡都市报(黄玉保):遗址或为古人类居住大本营

近日,记者从巫山县玉米洞遗址2015年度考古发掘项目验收会上获悉:该遗址发掘的地质年代距离已超过40万年,考古发掘出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初步推测该遗址是古人类长期居住的大本营,其生计方式主要是狩猎采集。

出土千余件化石

据了解,玉米洞遗址位于巫山县庙宇镇小营村7社,离龙骨坡遗址直线距约3.5公里。遗址处于庙宇盆地南缘峰丛地貌中的一座小山包上。早在2004年,中科院黄万波教授率领的科考队进驻龙骨坡时,该地点作为哺乳动物化石点被发现,直至2012年,由于发现石器、骨器等人工制品才被确认为古遗址。2013年,正式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进行考古发掘

2013年,考古队在洞内布探方4个,发掘深度约4米,出土石器和化石近5000件,还发现少量打制或磨制骨器、2处用火遗迹以及少量具有人工改造痕迹的动物化石。探方地层限时年代为距今40万年至8000年。今年的发掘工作是2013年度发掘的延续,工作人员在原探方基础上继续下挖,经过系统发掘,目前考古队已经在地层中发掘出土1000多件动物化石和石器,确认遗址地层堆积比预计更厚,显示其时代比之前测定的40万年可能更早。

哺乳动物牙齿居多

近日,由市文物局组成的专家组对玉米洞遗址2015年度考古发掘项目进行验收,据专家介绍,今年考古队在玉米洞的尾端发掘出土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占绝大多数,主要以食草类动物为主,主要有犀牛、大熊猫、鹿和牛等现生种属,还有巨貘、剑齿象、鬣狗等灭绝种属,反映了遗址当时所处的环境为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为主的生态景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玉米洞遗址考古发掘领队贺存定称,古人类的生计方式与环境资源密切相关,玉米洞遗址的环境资源为狩猎采集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贺存定告诉记者,今年在玉米洞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牙齿化石表现的年龄主要是老年个体和幼年个体,而且化石种属也以食草类动物为主,所以初步推测玉米洞遗址不仅表现了古人类的狩猎行为,而且狩猎行为表现得比较清楚,初步推测该遗址是古人类长期居住的大本营,其生计方式主要是狩猎采集。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