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末日临近 文物浩劫难划句号

   “伊斯兰国”末日临近 文物浩劫难划句号

“伊斯兰国”末日临近,文物浩劫难划句号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2017年6月21日,回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亲手炸毁“立国象征”、坐拥845年历史的摩苏尔努尔大清真寺,除了将领袖巴格达迪3年前于此的“荣光”一扫而空外,亦再次令所有热爱历史文明的人扼腕。同月29日,伊拉克政府声称几近收复摩苏尔,IS只馀下不足300残兵在旧城区内游击,预告IS即将灭绝。遭受IS毒手的人们,固然不能复生;被恐怖分子推向浩劫的文物,同样只留下遗憾。

巴米扬大佛的前车

座落于阿富汗巴米扬谷的两座巴米扬大佛,相传建于公元前6世纪,是希腊式佛教艺术的经典作品。由于位于丝绸之路的枢纽之上,大佛一度是佛教徒的宗教中心。但一脸悠然神圣的大佛,却在2001年被塔利班武装分子以“象征偶像崇拜”为由,以大炮、坦克及炸药彻底炸毁,震惊全球。

反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文化?

肆虐全球IS除了不断于欧美国家发动恐怖袭击,企图宣扬自身所谓的“伊斯兰”文化外,于伊拉克及敍利亚两个根据地,对文物遗迹施行的暴行亦不遑多样。2015年,IS成员于摩苏尔一间博物馆内大肆破坏,将包括记载了亚述帝国超过5千年历史的雕像和雕塑品全部毁于一朝;同年亦炸毁了巴尔米拉的贝尔神庙。

“保存文化遗产”的悖论

事实上,敍利亚、也门及伊拉克等地的浮雕文物,即使能逃过被毁坏的下场,往往都会成为非法古物交易下的孤儿。国际间文化遗产的争夺战愈见激烈,亦“激活”了中东地区的盗掘活动,这批盗掘者成为对古物殷切需求的最大供应者。而即使撇除道德问题,唯利是图的盗掘活动本身就是一个难题:盗掘者于过程中对古墓毫不爱惜,对遗迹的破坏难以计量。

例如,盗掘者一般都会将雕像斩首,因为头部比较容易走私。吊诡的是,这些走私古物的买家,包括博物馆的策展人及收藏家,无不是以“保存文化遗产”的崇高理想自居,但接收走私古物,似乎却助燃了盗掘者破坏遗迹的行为,有考古学家更直斥:“两者的关系很明显,只要有人购买盗掘文物,就会助长更多盗掘行为。”

保护文物的魔法墨水

盗掘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根除。现时敍利亚就有一批考古学家, 运用一种特制的隐形墨水,在古物上绘上印记。无法凭肉眼分辨的隐形印记,会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显现,成为鉴定古物来源的重要线索。至此,买家就不能再以“不知情”为借口接收走私古物;而盗掘者亦或会因被追寻惹上官非而稍为收敛。

与文明社会断线

避过遭摧残及落入黑市的命运,留在本国的文物亦不见得是处于一个怡人的处境。仍然残存于遗迹上的雕像,或许于明天,就会被不分敌我的炮火所毁灭;而下落不明的古物,亦极可能是被极端分子藏匿起来,等待时机脱手图利。两个看似迥然不同的下场,实际是将文物与人类完全隔绝,亦是将文明,与人类完全隔绝。

人类的寿命转瞬即逝,现代人能活到百岁,已是相当罕有,即便是中国传说中以长寿著称的仙人彭祖,阳寿亦只有800多岁。人类面对数以千年的历史,仅仅是沧海中的一粟。因此,历史遗留的古文物历经时代更迭,是人类了解前事、迈向文明的最好媒介。然而,原来见证中东文明的古物遗迹,却各自面对严峻的环境,大部分都身处于一场全然不文明的浩劫中。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文物 伊斯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