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72年来再度发掘

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抢救性清理发掘正式开始

昨天,“北京人的故乡”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72年后再次进行清理发掘。发掘队长高星表示,“‘有望发现北京人头骨’这样耸人听闻的说法会给发掘工作造成曲解和被动,出头骨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出土最多的是牙齿,肢骨也可能会有一点。”

昨天,北京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抢救性清理发掘正式开始。此次保护性发掘将历时4个月,将是周口店遗址自1937年大规模系统发掘停止后,首次进行以遗址保护为主旨的抢救性清理发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发掘队长高星昨天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发掘不是以学术为目的、以寻找人类化石为第一诉求的主动性考古发掘,而是以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旨,为配合遗址保护规划而进行的考古活动。

缘由:西剖面出现隐患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距离市区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是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龙骨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此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后被称为“周口店第1地点”——周口店遗址群中最重要的地点,出土了代表40余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大量石器、哺乳动物化石和用火遗迹,在研究东亚人类起源和直立人演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据高星介绍,从遗产保护的角度看,该剖面的现状很不理想。高星还介绍了西剖面的历史:该洞穴在古人类生存的后期坍塌,洞穴结构和洞壁稳定性遭到破坏;1927年-1937年大规模发掘清除了洞内的大部分沉积物,改变了自然状态;发掘的剖面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在各种风化作用下变得凹凸不平,具有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隐患。

“在保护规划的框架内,两期保护加固工程已完成。但第1地点西剖面是土体堆积,重要、特殊而敏感,涉及考古发掘和取样,在松塌、参差的情况下无法采取保护加固措施,也不利于对遗址地层进行科学的展示。”高星说。

目的:以遗产抢救为主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高星介绍了此次清理发掘的目的:一是消除西剖面上部开裂险情,消除残留堆积局部坍塌、落石的隐患,将剖面切割平整并调整出利于保存堆积的坡度,为后续保护加固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在清理时系统对地层进行观测和取样,以供沉积学、环境学和年代学分析测试,建立更加系统、精确的年代和环境变迁框架,夯实遗址的科学研究基础;三是通过改善剖面外观、放置更清楚的标志、利用揭取的样品进行地层序列复原等举措,提升遗址的展陈和科普水平。

“我们也受到质疑——是否你们非要再挖出北京人头盖骨?为何不将珍贵的文化遗产留给子孙后代,留待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的未来再做工作?”对此,高星在发布会上澄清,此次发掘不是以学术为目的、以寻找人类化石为第一诉求的主动性考古发掘,而是以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旨,为配合遗址保护规划而进行的考古活动;绝非“大规模发掘”,而是有限的、局部的发掘和剖面清理。高星说:“国家文物局批准面积为20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会更小。”

“学术界和社会的期待可想而知,大家最想问的问题可能是‘会否发现新的北京人化石,尤其是头盖骨’。我们认为,发现北京人生存时期的某类遗存是肯定的;需要指出的是,不仅是人类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反映当时人类行为的文化遗存乃至环境样品,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科研工作者来说,在围绕遗址本身和北京人生存状态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上取得实际进展和突破,比发现北京人化石所带来的轰动效应更加重要。”

高星坦言:“‘有望发现北京人头骨’这样耸人听闻的说法,会给发掘工作造成曲解和被动,给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北京人 发掘 遗址 周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