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告别古板

  “你可以看到土丘上站着一只警觉的赫氏近鸟龙,不远处的河边有身形巨大的食草类恐龙正在饮水,而远处的食肉恐龙看着河边正预谋着一场进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向记者描述的正是未来博物馆的景象。

  这次赫氏近鸟龙羽毛颜色的研究课题也让孟庆金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更好地把它展示给观众。

  “现在博物馆的展出形式和过去相比,进步太多太多,但是这还不够,离我的期望还有距离,我们正在向未来的目标靠近。”

  孟庆金告诉《北京科技报》:“我现在的想法是未来将我们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通过‘通俗化过程’,运用科技手段制造虚拟场景和复原场景,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或是体验过程。”孟庆金说,他曾到日本办过一个生物展,当时的设计理念就是增加观众与恐龙的互动体验。比如说,展出的有体长20米的马门溪龙骨骼化石,这种恐龙的脖子有近10米长,它每次抬头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设计团队在这架骨骼面前安放一个配有显示屏幕的拉杆,观众可以用手去拉动拉杆,显示器上会显示所花费的力气,当拉杆拉到一定程度,才能等同于马门溪龙抬头所花费的力气。让观众有一种与逛其他展览不一样的体验,还能学到科普知识。

  孟庆金介绍,“发现赫氏近鸟龙化石的‘热河生物群’是我们研究团队目前的重点,我们打算建设一些数千万年前甚至上亿年前的场景,通过实际场景把那时生物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我想观众肯定有兴趣观看,这个计划正在准备过程中。”

  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陆建松告诉记者:“其实,学术专业性只是博物馆的基础工程。博物馆的发展更需要一位能烧出‘山珍海味’的大厨。”陆建松说,比如,墨西哥的货币博物馆在讲述“人类为什么需要货币”的问题时,设置了一场互动游戏。第一个人手里捧着盛放火苗的燃器,第二个人捧着柴,第三个人手上端着一口锅,第四个人手上放了一条鱼。如果大家想要吃到“鱼”,必须共同合作。通过游戏来反映人和货币之间的“需求”关系。

  在孟庆金看来,现代博物馆的管理者更应该像一个编剧,在展出之前应该有生动的剧本和创意,而这些创意要来自科研团队的严谨研究,这也是国外大型博物馆的共有特点,国内一线城市的博物馆也正在向这个方向迈进。


北京青年报 文/童岱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