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瑶族:正在消逝的最后一个海洋游牧民族

在印尼苏拉威西省南部的沃伊沃伊(Wangi Wangi)小岛上,一群不满十岁的孩子赤着上身在海里嬉戏。他们在海边长大,大海就是他们的后花园。

(神秘的地球www.uux.cn)“看,那儿有一条小鲨鱼游过来了!”其中一个指向不远处。孩子们全然没有恐慌,反而感到惊喜,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要和它一起游泳。

“叫伊纳尔(Enal)来吧!”其中一个建议道,“他比我们都要熟悉鲨鱼。”不一会儿,只见一个幼小却矫健的身影一路飞奔而来,阳光在他黝黑的胴体上勾勒出一圈金边。他就是伊纳尔,只见他一头扎进碧蓝的海里,如鱼得水一般地摆动着身体,很快游到了小鲨鱼附近。伊纳尔像招呼一个老友一样拍了拍鲨鱼的身子,并抓住了它的尾巴。

就在这个瞬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的摄影记者詹姆斯·摩根(James Morgan)按下了快门。拍的时候,摩根自己也潜在水里,他用鱼眼镜头拍下了这个画面。几个月后,这张照片连同其他10张照片一起被刊登在《卫报》上,标题是“巴瑶族——消逝中的海洋游牧民族”。

摩根镜头下的主人公们就是巴瑶(Bajau)族人,他们是一群“以海为家”的马来原住民,数百年来世世代代都生活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海域(包括班达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等),靠潜水打鱼为生,甚少踏足土地。

“去的时候,我们不确定是否还能找到仍然生活在船上的巴瑶族人。幸运的是,我们在印尼苏拉威西省北部的Torosiaje地区找到了。”接受《外滩画报》记者专访时,摄影师詹姆斯·摩根表示。此后,摩根又在苏拉威西省南部的沃伊沃伊小岛上找到了另一个巴瑶族部落。

巴瑶族人是自由潜泳的高手,能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鱼,寻找珍珠以及海参。海参不仅是巴瑶族的美食,也是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巴瑶族向外界兜售的珍品。潜水时,他们都会佩戴镶着玻璃镜片手工雕刻的木质护目镜,手持利用船上废旧材料改制的渔叉。

由于潜水是每日必须的活动,巴瑶人在幼年时就会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你的耳朵和鼻子会流血,由于晕眩,必须卧躺一周。”Torosiaje地区的巴瑶族人伊姆朗·拉哈桑告诉摩根,“从此,潜水时痛苦就不会再与你相伴。”然而正因为如此,有许多巴瑶族到了老年,听力都不太好。

巴瑶族人生活的地方是东南亚广大的珊瑚三角区,那里面积广阔,跨越东南亚6个国家,是地球上海洋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分布着全球约76%的珊瑚和岩礁鱼类,还包括蓝鲸、儒艮、侏儒海马等诸多海洋珍稀动物。

最后一个海洋游牧民族

去年3月,摩根第一次来到印尼,同行的还有长期居住在印尼的自由作家强尼·朗根海姆(Johnny Langenheim),以及一对电影制片人夫妇。

“巴瑶”(Bajau)在印尼语里是“海上之民”的意思。这个古老的海洋游牧民族常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

巴瑶族有一个关于自己祖先的美丽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公主,在一次洪灾中被冲走。她的父亲沉浸在丧女的悲痛之中,便派遣他的部下出海寻找,并命令他们找到公主后才能回来。后来,那些奉命寻找公主的人,因为找不到公主而只能留在海边,这些人就成了巴瑶族的祖先。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又一代的巴瑶人渐渐适应了海洋环境。

安妮·凯西姆是摩根一行在苏拉威西省北部Torosiaje地区认识的一个巴瑶族妇女。

凯西姆在海上出生,如今已年过半百,她的一生都在一条船体狭窄、船头高耸的传统小船“lepa-lepa”上度过,这种“lepa-lepa”小船长5米、宽1.5米。只有当要用捕来的鱼换购生活用品时,凯西姆才会上岸。她的小船上堆满了各种日常用品——油罐、满是油污的汤锅、塑料器皿、一盏煤油灯甚至几盆盆栽。“有时候,他们会一连几个月呆在海上,偶尔才上一次岸。”摩根说。

在拍摄和采访时,摩根和朗根海姆每天都和巴瑶人聊天,看他们潜水、捕鱼,晚上则睡在沙滩上,享受热带海滩的静谧与美丽。

朗根海姆对记者描述了他看到的巴瑶人一天的生活:每天清晨,天还没有亮,巴瑶人就早早起床,然后开始一天的“航海”和捕鱼。孩子们则在小船周围的海里潜水游玩。

夜幕降临,巴瑶人会把船只停靠在小岛附近的红树林里,“有时候有五六艘,有时候一整个巴瑶部落都汇集起来,会有四五十艘船。”朗根海姆说,“他们在船尾生火,或炙烤海贝,或煮炖海鲜,对于他们而言,与大自然亲近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候,还会有部落首领出来讲话或唱歌。”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海洋 巴瑶族 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