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假化石问题应该引起深深的思考

楯齿龙化石真“假”对比 图①:真化石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修理。 图②:“假”化石由于不当修理,化石的生物特征被破坏殆尽,且不排除局部人工雕刻(如四肢)。 图③:假化石完全的人为雕刻。 图片由李淳提供

“中国的假化石问题应该引起深深的思考。”

(神秘的地球www.uux.cn)日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海生爬行动物专家李淳向本报记者这样呼吁。

前不久曾有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专家爆料:国内博物馆化石多数为假”。对此,当事学者李淳对记者表示,他曾经向媒体发表“假化石充斥国内95%以上的博物馆”的观点,但据其本人了解,很多媒体和读者将其误解为“博物馆95%以上的化石是假的”,并引申出“国内博物馆化石多数为假”的意思,“这是误读,事实也并非如此,不过中国假化石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比较严重,希望能够引起高度重视”。

这位1999年毕业于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年轻学者,10年中主要从事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研究,曾经多次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在《自然》、《科学》等世界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并在2009年获得“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因工作关系,李淳常受国内博物馆之邀做化石鉴定,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难堪的事实:一些“假”化石时常在博物馆里现身。

让他尤其感到严重的是,目前在化石这个领域,很多造假者并不觉得自己在造假,很多受损者也没有意识到正在遭受侵害。

【事实】

80%以上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有“不同程度的人为改变和拼凑”

李淳介绍,大家通常接触到的化石,按照其埋藏环境可以分为陆相化石和海相化石。前者最典型的代表是恐龙,这类化石形成之前大多经过水的冲刷搬运以及其他动物的蚕食和破坏,许多部分不完整,科研人员往往会根据现有的主体部分复原出那些没有保存或者破损的部分,严格来说那些复原部分需要标示出来。海相化石的保存相对比较完整,但是就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而言,其“修理”过程难度更大,所谓“修理”是指将化石通常是骨骼,从包裹它的岩石中暴露出来,而只有骨骼形态完整准确地呈现出来,才有研究与展示价值。

在博物馆这个层面上,化石之“假”与公众理解的假货还不完全一样。李淳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有一件清朝的瓷器,但你不喜欢它的样式,按着自己的意愿将瓶口打掉,拼接了一个明朝的;然后又把底换成唐三彩的,还嫌不过瘾,又接了一对青铜器的把儿。如此这般,虽然每个部分都是“老的”,可这还能叫“文物”吗?

这样的逻辑,常常被用在化石身上。李淳说,在他接触的一些单位中,经常看到这种被“人为污染”的化石“质地也许都是真的,拼接在一起的每一处,孤立看也是真的,可组合在一起,就是"假"的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存在过的怪物。”

这样的化石数量估计有多少?李淳看过国内很多博物馆中展示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他的估计是,“至少80%经过了不同程度的人为改变和拼凑。”同时,估计95%以上的博物馆,都收有这种“过分雕刻以及人工拼凑的"假"化石”。“包括某些国家级的地质博物馆里,有个别展品也有拼凑成分。”

“其实中国科学界注意到这个问题至少10年了,但包括博物馆在内的社会层面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李淳对此颇感遗憾。中国地质博物馆曾就“展品拼凑问题”回答《科学》杂志记者的提问,认为“产地农民修复化石时可能犯了一些错误,但并不是假化石”。然而有关学者表示,此种说法“不成立”。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有关专家也不愿就此问题再回应本报的进一步了解。

《科学》杂志引用美国加州大学古生物学者Ryosuke Motani的话对这种“严重性”加以明确表述:“一件标本上的虚假部分破坏了整个标本的价值,对一件化石标本而言,即使其真实的部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而且哪怕没有这件标本就无法获得这种信息,由于虚假部分的存在,我们也会质疑这些基于真实部分获取的信息。同时,对于本应以启发民智为己任的博物馆,其公信力将遭到严重破坏”。

李淳认为,中国应该对这些“严重性”有更自觉的认识。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假化石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