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辽兽证明哺乳动物的中耳至少经历过两次演化

胡氏辽兽证明哺乳动物的中耳至少经历过两次演化

辽兽头骨背面和腹面

各国古生物学家一直在苦苦搜寻一种有着过渡性中耳结构的哺乳动物,现在他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者们在中国发现了这种动物的完整化石,它有着独立的锤骨、砧骨和镫骨,由另一块骨化的软骨连接,固定在下颌的一条沟中。这种哺乳动物叫做胡氏辽兽(Liaoconodon hui),生活在1.25-1.22亿年前。它的发现证明了,哺乳动物的中耳至少经历过两次演化,分别是单孔类阶段和有袋类-胎盘类阶段。相关研究将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人们早就发现早期哺乳动物下颌上有一条奇怪的沟,这困扰了学界150多年,”研究的主要承担者,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孟津说。“现在我们发现了连有听小骨的软骨,这就是下颌跟中耳之间关系的化石证据。”

哺乳动物分为三大类:生蛋的单孔类,如鸭嘴兽;有育儿袋的有袋类,如袋鼠;还有胎盘类,如老鼠和鲸鱼。这些哺乳动物都拥有中耳的听小骨,听小骨是三块环状连接的骨骼,其中锤骨和砧骨源自爬行动物中两块和下颌连接的骨骼,这就说明在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演化的某一阶段,这两块骨头从下颌分离并承担了听觉功能。

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间如何过渡,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问题。虽然胚胎发育学已经观察到爬行动物下颌跟哺乳动物中耳有联系,但缺少化石证据。

一种2亿年前的哺乳动物——摩尔根兽有着类似爬行动物的下颌骨组合,既有听觉功能又有咀嚼作用。近十年来也有其它化石证明早期哺乳动物下颌的沟中有骨化软骨,但人们从没有找到过真正的中耳骨化石。

类似摩尔根兽这样的基干型哺乳类,其听骨是下颌的一部分;而现代哺乳动物三块听小骨已完全与下颌分离,辽兽刚好填补了其中的空缺。

辽兽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既有腹面,也有背面。它的锤骨和砧骨已经与下颌分离构成中耳,但仍与下颌沟中骨化的麦氏软骨相连。在早期哺乳动物中,骨化的麦氏软骨可能起到了支持作用。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早期哺乳动物下颌那条沟连接着一块骨化的软骨,这块软骨帮助稳定中耳结构。”孟津说。“这样有关键意义的化石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啊。”


化石网 faywater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哺乳动物 中耳 胡氏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