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信的耕读田野、考古人生

考古前辈中科院考古所的赵信先生一直是我辈在工作中所敬重的学习典范。赵信先生1937年6月24日生于北京市昌平县,195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市37中学。同年,他放弃已经考取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满怀激情投身于文博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如今前辈已年过古稀,他撰写的《考古情———赵信杂记》一书,实际上这是给祖国考古事业交上的一份完美的答卷。

赵信先生的《考古情———赵信杂记》一书付梓出版,如空谷足音,使人免去了一种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载体及其深远内涵被急功近利的时代潮流所淹没的担心。同时也为前辈40余年默默奉献给考古事业的精神所震撼!当得到赵先生嘱托为此书写篇评论时,使我深感惶恐,本人才疏学浅,难胜此重任。所以“评论”二字无论如何是担当不起的,只能算是浅显的文字推介而已。

初见先生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赵信先生与谢端琚先生来我所视察工作。第二次见面时十多年后的90年代后期,仍然是赵信、谢端琚先生来我所访问。第三次见面是在2011年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自从柳湾彩陶馆落成开放,他们还是第一次来馆参观。这次回访柳湾,一是对他们在40年前曾经并肩奋斗的地方回顾;二是对柳湾彩陶馆的建设规模、展陈形式以及曾经由他们亲手从黄土深层发掘出来的精品文物的一种期望。

在几十年的考古生涯中,赵信先生始终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奋战在田野考古第一线。在夏鼐等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的谆谆教诲下奠定了良好的考古专业基础。他曾经参加了北京明定陵、房山琉璃河、元大都;陕西长安丰镐;新疆伊犁、库车苏巴什、哈拉墩;内蒙古赤峰南山根、水泉、蜘蛛山、林东富河沟门;甘肃天水师赵村、西山坪;青海乐都柳湾、柴达木诺木洪等重要考古遗址调查和发掘工作。1991年至1993年,赵先生主持武山傅家门原始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他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实干家。新中国的考古事业如果没有这样一批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就不可能有众多的考古新发现。因此,考古事业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研究来推动,然而,这种科学研究是离不开考古发掘工作的,考古发掘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鱼是科学研究成果,水是田野考古发掘的话,那么,再鲜活的鱼,如果没有水给提供畅游的平台鱼就会失去生命。换言之,如果没有前期的技术性与复原性研究工作,就不会产生后期的科研成果。轰轰烈烈执甲披锐,很伟大,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同样高尚。赵信先生正是经过实践锤炼成长的新中国第一代田野考古发掘专家。

赵先生参与和主持了众多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他在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发掘时,首次揭露出北首岭———半坡———庙底沟———石岭下———马家窑等几种文化类型的地层叠压关系,为研究甘肃东部地区史前文化内涵及其序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青海柳湾墓地的发掘,也为研究我国私有制的产生与阶级起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与理论依据,这些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他为青海的考古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青海柳湾》荣获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和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师赵村与西山坪》荣获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赵先生的这部《考古情———赵信杂记》著作,是以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为基础,运用五彩的水墨泼洒出一幅原生历史的宏伟画卷。以全景视角展现一位考古人的人生坦途。纵览书目,“定陵探秘”、“新疆奇遇”、“考古漫记”、“瑰宝珍闻”、“人才撷英”、“书刊评介”、“发掘岁月”、“诗与文”等章节内容,各自独立又相互连贯。全书集科学性、真实性、趣味性于一体,给读者留下一个轻松愉快、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学术性科普读物。从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酷爱自己的考古事业,这个事业对他来说,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责任与诱惑,这个责任与诱惑引领着他在西陲古地之间上下求索, 踽踽独步…… 不平凡的考古经历,给他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他把自己丰富而近于传奇色彩的考古生涯中所经历的许多艰难困苦和趣闻轶事铭刻在心灵深处,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撰写成了这部绘声绘色的书稿奉献给读者。多年来,他投入大量心血,与考古同仁们共同完成《青海柳湾》、《青海古代文化》、《师赵村与西山坪》、《西北五省(区)文物考古学文献目录》等书籍。独立完成了《考古足迹》、《掘宝探秘》、《考古情———赵信杂记》等专著。

在这本书里,展示出史前人类创造的诸多艺术精品,如原始社会的船形陶壶、人头像、舞蹈纹彩陶盆、二人台物纹盆、中国最早的铜镜、匈奴官印、汉代石虎、古代岩刻画、文成公主石造像等等。可以断定,这些古代精品文物包含了天上地下无穷无尽的变化形态,也蕴蓄着种种深奥奇妙的道理和沉淀了岁月的禅语。书中每幅插图都铭刻着时代的气息。仿佛面对历史深处的一簇场景,抚摸着先祖们精心制作的件件文物作品上岁月雕塑的皱褶斑斑的苍老纹理,一种历史的凝重感和发人深省的哲学思辨豁然闪现。我似乎听到从遥远深处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呼唤,蓦然回首,荒芜的田野上,祖辈们雕凿的神像流出了痛苦的眼泪…… 书中每件作品都凝聚着古代设计者的心血与智慧,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中每一步前进的足迹,它们都是静默着的时代音韵。

赵先生带着对古代文明的深厚情感,用自己的双手触摸着先祖们精心制作的各类文物,它们以大量的远古文化信息默默无言地与作者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勾通…… 这是他用自己的心灵智慧与远古苍穹的对话,是用现代人的双手去复原那遥远的故事。作者开动肩膀上智慧的机器,运用极为优美而深厚的语言,把历史文物描绘的活灵活现。古代先祖的灵慧让我们感到震惊,他们的思想早已从黑暗的岁月里透出了强光。就是这束强光,照亮了史前文明漫长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点燃了千年古窑高温烘烤下的艺术结晶。当新的历史晨钟敲响时,他们又从我们的视线中渐渐远去……生命不知去向,灵魂却在这里保存。

赵先生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考古界前辈,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长者。他在工作之余苦练太极拳,练就出一副强健的身板。在离岗后,协助考古所人事处做老干部服务性工作。他自学中医,无偿为老同志针灸、推拿、按摩,充分表现出他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


青海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 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