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航天之路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华网科技:中国载人航天大事记

曙光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长二捆”

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

“921工程”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航天员选拔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任务。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3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3日和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送上太空。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18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三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地面,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健康出舱。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富成果。 盘点神舟九号与神舟八号任务的十大不同

天宫一号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中国无人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T1”火箭成功发射送入低地球轨道,在相继实现航天员上天、太空行走之后,为建设探索太空的前哨——永久载人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可在地球轨道上长期滞留工作的空间站,对于探索宇宙奥秘、造福人类有着重要意义。

神舟十号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26日8时07分,神舟十号飞船成功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预定区域。

中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接触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接触

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首次“太空相拥”,中国航天人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高度。它意味着,中国已经成功叩开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空间站是当今人类载人航天技术的标志性产物,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

作为探索太空和发展科技的全新平台,能够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的空间站,不仅可供航天员长期在轨工作和生活,而且可以提供地球上所不具备的高位置、高真空、微重力环境,对地球科学、外太空探索和材料学、生物学、制药等领域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按计划,中国将在2012年通过神舟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和航天员的参与,进一步验证交会对接技术。到2020年前后,在轨组装载人空间站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距中国建造空间站还有8年左右的时间。虽然在这期间尚有一系列相关技术等待中国科学家突破。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无疑已为未来建立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的又一历史性步伐。交会对接的成功,使中国未来空间站的组装和建造成为可能,使空间站物资和人的运输成为可能,而在其他潜在应用领域,如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任务等方面,其意义同样不可估量。

早在交会对接成功之前,中国空间站建设已经进入方案论证,利用空间站进行大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的研究也已展开。“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空间站的建设就是指日可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

迄今为止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起了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从卫星通信到太空育种,从气象预报到新材料试验……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发射到空间轨道上的4000多个航天器,使人类的生活时刻覆盖在太空技术的光辉之下。

随着空间站技术的进步,中国必将能通过太空探索,为人类享受太空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航天事业培育和发扬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已经内化为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正是这样的意识、作风、观念和品质,托举起了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两大航天器今日的太空交会对接,托举起了中国航天的一次次崭新跨越。

载人航天:中国人的“太空舞步”

2011年9月20日7时5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装配厂房的大门徐徐升起,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露出真容。

2011年9月20日7时5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装配厂房的大门徐徐升起,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长征二F运载火箭组合体露出真容。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拼版照片)。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拼版照片)。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号完成太空飞行实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太空飞行实验成功。

“神舟”飞天,太空漫步,入住“天宫”……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随着神舟飞船的每一次升空一一成真。回首中国载人航天的辉煌历程,恰似一场华美的太空舞蹈,背后却凝结着无数航天人的辛勤汗水。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承载着“飞天梦”进入太空,开启了中国“太空舞步”的序曲;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飞入太空并成功返回,中国“表演者”首次亮相太空舞台;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首次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2008年9月,航天员翟志刚离开飞船进入太空行走19分35秒,在浩瀚太空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此后,从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对接,到2012年神舟九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入住“天宫”,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向在轨航天器运送人员和物资能力的国家。

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到多人,从一天到多天,从首次进入太空到出舱行走再到交会对接、访问在轨飞行器……中国人的“太空舞步”越跳越远,精彩连连。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中国载人航天接连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着勇攀高峰的创新勇气,中华民族正把一个个梦想的伟大跨越,标记在浩瀚太空之上。

中国航天事业50年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50年成就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诞生。从那一天起,中国航天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近程导弹到拥有完整的地地、地空、海防导弹武器系统,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

中国的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成功发射,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卫星发展的序幕。从这一天起,火箭腾空,卫星飞驰。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回响。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1982年10月12日,从水下潜艇成功发射运载火箭;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并定点成功。

我国研制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91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75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等卫星公用平台。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标志着当前我国卫星平台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并已签署整星出口合同,跻身于国际竞争市场。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的顽强拼搏,2003年10月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取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1月开始实施的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启中国航天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业取得重要成果。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次实现了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了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和航天育种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实验和观测成果。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航天科技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卫星遥感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调查、生态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在“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海洋勘测等领域。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也带动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负责人对记者说,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航天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将再攀航天科技高峰,续写中国航天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航天史上的十个第一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主要担负火箭、卫星、飞船的测试发射和测量控制任务,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航天发射中心,同时也是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组建54年来,中心先后成功发射50颗卫星、8艘神舟飞船和1艘目标飞行器,创造多个“第一”。

第一枚探空火箭

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飞行高度8千米,迈出了中国探空火箭技术的第一步。

第一颗卫星上天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第一次“一箭三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这3颗卫星分别是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和实践二号乙。这种“一箭三星”技术当时在世界引起轰动。

第一颗通信卫星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4月10日,卫星进入准静止轨道,入轨精度极高。4月17日,卫星通信试验正式开始。5月14日,卫星正式交付使用。中国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使用阶段。

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

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发射成功,飞船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

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飞船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后返回地面。杨利伟成为中国遨游太空第一人。

第一次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在太空飞行46圈,历时68小时。翟志刚穿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实现了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第一次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我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进行了两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航天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