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地宫舍利函开启

    因为地宫石碑碑文记载舍利函中有“感应舍利十颗”、“佛顶真骨”、“金棺银椁”和“七宝阿育王塔”等佛教圣物,昨天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地宫舍利函的开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凤凰卫视和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直播,让观众体验了考古悬疑不断的神秘气氛。开启工作的高潮出现在17时左右,抽干水的铁函内出现了一座丝绸包裹着的宝塔,当考古人员掀开丝绸一角,一座鎏金塔露出了塔身。令人惊叹的是,金塔不但做工精致,花纹细密,而且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考古人员没有当场解开丝绸或取下塔下的函匣,铁函中是否藏有佛祖圣物,还有待进一步清理和提取。

    意外:

    打开铁板还有一层铁板

    开启时,铁函被放在一个只有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表面斑驳坑洼,1.34米高度使它看起来像台小冰箱。考古队员告诉记者,选择小房间是为了控制环境,温度恒定22℃,湿度恒定在80%,这与地宫内的环境基本一致。为防止呼吸干扰小环境,考古队员还特意戴上了口罩。房间内昏暗的黄色灯光来自无紫外线灯,防止文物取出后被紫外线损害。

    9:49,在清理了函盖和函体间的缝隙后,6名戴着白手套的考古队员共同抬起函盖——一块半米见方5厘米厚的铁板。按照预测,铁函内的文物就应该出现在人们眼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打开一层铁板还有一层铁板,这层铁板锈蚀严重,3厘米厚的铁板只靠几个点搭在函口。这让考古队员倒吸一口冷气,万一提取不慎,铁板滑落函内,文物将遭灭顶之灾!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专家们暂停开启,紧急磋商解决办法。

    惊喜:

    塔状文物渐渐浮出水面

    11:48,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边托边抬,终于将第二层铁板安全取下。

    最让人头疼的情况出现在眼前:铁函内灌满了水,经水泡过的文物,尤其是纸张、丝绸等会格外脆弱,严重的甚至一碰就化成一摊泥水,这大大增加了考古难度。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一个丝织品包裹的塔尖状物体在水面上露了个头,透过混浊的铁锈水,仍能看出一个塔状物包裹在丝织品内,这印证了文所记的“七宝阿育王塔”,让人期待不已。据主持法门寺考古的韩伟研究员介绍,佛家七宝说法不一,大体上是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等,传说佛居住在七宝之地,因此瘗藏佛祖舍利时也用七宝。

    考古人员开始用细水管吸出铁函内的水,并对水进行取样以备化验。考古资料表明,镇江甘露寺出土的11颗来自长干寺的舍利,都只有粟米粒大小,因此为了防止细小的文物颗粒被吸走,吸管外还被套了一层过滤网。为了避免文物接触空气被氧化,考古人员还用一根皮管向铁函内输送惰性的氮气,并盖上玻璃,以保护文物。

    难题:

    两层丝绸裹住历史之谜

    下午4点,铁函内的水已经抽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铁函中上部有一个包裹在两层丝绸内的宝塔,目测高约二三十厘米。在它的下面,有两个四方体。专家分析,四方体有可能是塔座,也有可能是金属或石质的函匣,里面有当年供奉的奇珍异宝。而这些珍宝,足足有半个铁函那么多!

    然而这两层薄薄的丝绸却迫使考古工作再次暂停,破解铁函历史之谜的时间不得不再次推迟。原来,要提取宝塔下的文物,就必须先挪开宝塔,但是这些浸泡在水中的丝绸虽然看起来完整无缺,但实际已非常脆弱,稍稍用力就会碎裂,如何保护丝绸,确保在提取时不受损伤,成了一大难题。专家们决定,首先制定丝绸保护方案,再进一步清理铁函内的文物。

    悬念:

    金塔里是否真有佛骨

    将近17:00,考古人员轻轻撩开了丝绸一角,神秘的鎏金宝塔终于露出冰山一角。因为现场灯光的照射,宝塔周围出现了蓝幽幽的光芒,而宝塔则发出了亮晶晶的金光,在地下埋藏了几百年,在锈迹斑斑的铁函中,在混浊锈水的浸泡下,在已看不出颜色并沾满淤泥的丝织物的包裹下,塔身仍旧如同刚刚打磨过,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上面雕刻的细密花纹清晰可见,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撼,参加直播的凤凰卫视主持人、文化学者王鲁湘感叹道“瑰宝重见天日”,这是“旷世惊天大发现”。

    在地宫发掘时,考古人员在函顶和函底分别发现一大一小两枚水晶球,在一堆铜钱中发现了一枚黑色玛瑙球,还发现了龙凤纹钱和一枚铜质鎏金凤凰,但是此次考古最大的期待,却是碑文中提到的“佛顶真骨”。主持法门寺考古韩伟表示,法门寺的佛指灵骨被称为全世界的第一圣物,如果南京出土佛的头顶骨,那么其意义决不亚于法门寺。他认为,历代修塔时,对原来地宫内的物品都会保留,从三国起,经历东晋和南朝,史料对长干寺的渊源有明确记载,因此有可能在函内发现前代物品。此外,长干寺还有佛爪(指甲)和佛发的记载,这让人对此次考古发掘更增加了期待。


新华日报(王宏伟 刘艳元)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遗址 大报恩寺 地宫 舍利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