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鸟对其可能配偶的基因和文化传承特性的选择导致新种伊贝拉食籽鸣禽的出现

雌鸟对其可能配偶的基因和文化传承特性的选择导致新种伊贝拉食籽鸣禽的出现

雌鸟对其可能配偶的基因和文化传承特性的选择导致新种伊贝拉食籽鸣禽的出现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EurekAlert!: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雌鸟对其可能配偶的基因和文化传承特性的选择导致了新种伊贝拉食籽鸣禽(Iberá Seedeater songbirds)的出现。这些结果揭示了某单一种群如何会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物种——这是在演化生物学中的一个根本性的但尚未解决的问题。

了解动物界中物种形成的过程仍具挑战性,特别是当两个新出现的品种共有一个栖息地时。由于交配后的繁殖屏障(例如基因的不相容性)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分类群间演化产生,因此,交配前隔离(可防止关系密切个体间发生杂交的生态学或行为适应性变化)被认为是在物种趋异的早期维持同时出现物种间繁殖屏障的强大力量。在物种形成开始时观察同时出现的野生种群间的交配决定或可提供一个更好了解行为隔离如何促成物种快速形成和趋异的机会。

Sheela Turbek和其同事在此显示,两种南方卡普奇诺食籽鸣禽(Sporophila)如何在一个栖息地重叠地带出现这一过程的;Sporophila是代表最近出现且快速辐射的一个鸣禽世系。Turbek等人发现,近来发现的伊贝拉食籽鸣禽(S. iberansis)和黄褐腹食籽鸣禽((S. hypoxantha)彼此间维持着生殖隔离,尽管这两种食籽鸣禽的基因组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尤其是它们的雌鸟几乎没有区别。

对这些食籽鸣禽的基因组分析揭示,它们仅在3个基因组小型区域中有所不同,其中两个区域包含了与雄鸟羽毛图案有关的突变。涉及囮鸟的行为实验显示,这两种食籽雀还会有不同的鸣叫声,它会在配偶间提供另一种重要的性信号。据作者披露,这些发现提示,雌鸟会根据通过基因遗传的羽毛颜色和通过文化继承的鸣叫声来择偶,而这是促进和维持这两种食籽鸣禽间早期快速趋异的主要机制。

Erich Jarvis在一则《视角》文章中更为详细地讨论了这项研究及其发现。

对发展趋势感兴趣的记者请注意,2017年在《科学》上发表的一项有关加拉帕戈斯鸣禽的研究显示,一种跨岛候鸟如何与一个本地物种交配而形成了一种可自我延续的杂交种群,该种群在繁殖上与父母亲本物种是隔离的。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72/224. 2017年在《科学-进展》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的某些作者与Turbek等人研究的作者重叠;他们测定,南部卡普契诺食籽鸣禽尽管没有什么潜在的基因多样性,但其雄鸟的羽毛却会显示出十分显著的差异。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3/5/e1602404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鸣禽 鸟类 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