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化石泛滥国内的博物馆

由于缺乏专业的化石修理人才,从而导致一些化石在修理的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信息失真的情况屡见不鲜。

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刊文,就中国日益严重的假化石泛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跟踪调查。文章称,世界上许多专家和化石收集者一直在谴责假化石源源不断地从中国流出,而现在那些假化石甚至出现在中国的博物馆里,直接损害了博物馆的公信力。

为《科学》杂志这篇文章提供数据信息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海生爬行动物专家李淳告诉《北京科技报》,目前陈列在中国各个博物馆里大约有超过80%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变换或人为拼合,这就给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带来很多的误导。

“研究人员研究错误的材料,接受的是错误的信息,最后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对国内的科学研究而言,就是贻害无穷。”李淳说,最近半年来,国内很多博物馆都请他去做化石评价鉴定,他发现大量的化石都存在造假的情况。

“于是我就写了一个国内博物馆假化石泛滥的材料,而《科学》杂志的采编人员也正是看了我的这个材料后,才有了近期的这个报道。”李淳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詹仁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化石领域除了处理不当对化石造成的破坏,人为造假的对象主要还是那些受到大众强烈关注的一些化石,其中脊椎动物化石尤为严重。

“我们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要研究无脊椎动物化石,目前还很少听说有人专门针对它们去造假。”詹仁斌告诉记者,无脊椎动物化石数量庞大,受人关注度较低。而脊椎动物化石和无脊椎动物化石相比,一般个体都比较大,躯干和脊柱在动物死亡以后就分散了,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完全保存下来的数量和无脊椎动物化石相比要少得多,于是量少就价高。另外脊椎动物化石在地球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与人类的关系更为密切,也更能引起公众的兴趣,因此,它们受到的关注度较高,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自此,也常常成为化石市场争相炒作的目标,继而成了化石造假的重灾区。

“比如我们国家在辽宁西部发现的热河生物群,里面有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像各类恐龙化石、鸟类化石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化石等都有发现,因此也成了化石造假者关注的重点区域。”詹仁斌说。

记者了解到,前些年辽西曾经出土了一种介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已经灭绝的物种,这个物种本来没有尾巴,但是由于化石出土的时候整体不太美观,化石贩子便在该物种化石的后部加上了一条尾巴,没想到此举竟然蒙过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一位资深科学家,该科学家便以此化石为标本,在一权威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颇为轰动的论文,声称找到了从爬行类到鸟类进化更为充足的依据。

而国内博物馆假化石泛滥,与这些年国内博物馆的大量兴建密不可分。近些年,全国很多地方包括不少县级城市都在筹建博物馆,为了增加博物馆的馆藏,建成的博物馆就四处收集和购买各种化石,但是李淳告诉记者,由于缺乏权威专家的指导,这些博物馆收藏的化石常常都是鱼目混珠,甚至众多的假化石也被这些博物馆当成了宝贝来存放。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博物馆 假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