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鄂温克人从猎人到牧鹿人的角色转换

鄂温克人营地

1958年人类学家林耀华和切博克萨罗夫对中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进行了划分,其中“森林猎人”类型包括全体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以役使工具作为标准:此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型,其一以马为役使对象,包括全体鄂伦春族和一部分索伦鄂温克人;其二以驯鹿为交通和运输工具,包括全体驯鹿鄂温克人。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进行改造,总体目标是促使这两个民族由森林猎人转变为定居者。在生计方式改造方面,针对两个亚型的不同特点,实施了不同策略,对鄂伦春族和一部分索伦鄂温克人而言是将他们从猎人改造成农民。1950年代,在这两个族群定居时,开始培育其对农业的兴趣。1990年代,随着大、小兴安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这两个族群完成了由猎人向农民的角色转换。

狩猎和牧养驯鹿的生存方式致驯鹿鄂温克人难以定居

驯鹿鄂温克人情况有所不同。其有三次定居的经历,但出于狩猎和牧养驯鹿的需要,每一次都未实现定居。驯鹿鄂温克人所处的大兴安岭西北坡无霜期短,加之永久性冻土层的存在,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鉴于此,在对鄂温克人生计方式的改造上,针对他们饲养驯鹿的特点,拟将其由森林中漫游的猎人变为定居的养鹿人。1961年,在政府的指导下驯鹿鄂温克人按照传统的割取鹿茸的方法试割驯鹿茸获得成功,从此驯鹿茸在其收入中占据一定比例。1980年,随着国家不再对鹿茸统购统销,驯鹿茸价格不断攀升,鄂温克人的驯鹿茸收入也逐年提高。鉴于此,政府调整了鄂温克人的生产方针,即从以狩猎为主转为以饲养驯鹿为主。

驯鹿茸收入在鄂温克人收入中所占比例提高的另一原因是狩猎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的下降。随着大兴安岭林木资源的开发,野生动物栖居地逐年缩小,加之盗猎者的大肆猎杀,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猎民身份的鄂温克人已无猎可打了。2003年8月,政府组织驯鹿鄂温克人实施“生态移民”,完成了由游牧猎人向定居养鹿人角色的转换。

鄂温克人生活方式三次转变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除受制于狩猎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受制于驯鹿的食性。驯鹿虽是食草动物,但它们对食物的选择非常挑剔,不吃老的植物,更不吃干枯的植物。从深秋、冬季到初春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在大兴安岭西北坡,驯鹿可食用的植物只有两种:鹿蕊和松萝,并以鹿蕊为主。早在1966年,在政府指导下,驯鹿鄂温克人就开始了圈养驯鹿的试验。1981年政府还为驯鹿鄂温克人建立了驯鹿试验基地。由于没有办法给驯鹿提供充足的食物,试验均未取得成功。1992年政府再次进行圈养驯鹿的试验,也未成功。2003年“生态移民”前夕,政府在新的定居点为驯鹿鄂温克人搭建了48个鹿圈,每个鹿圈350平方米,并配有自来水设施。同年8月10日,当驯鹿随鄂温克人乘卡车到新定居点后,由于没有给它们准备充足的食物,加之喝惯了山泉水的驯鹿拒绝喝含有铁锈的自来水,鄂温克人不得不赶着驯鹿重返山林。

至此,政府将鄂温克人从森林中漫游的猎人改造成定居养鹿人的目标没有实现,但驯鹿鄂温克人已不再是猎人,他们不经意间被培养成了森林中的牧鹿人。从森林猎人到森林牧鹿人的角色转换也是鄂温克人面对来自政府的指导性变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调适和修复的结果。

逐鹿蕊而居的牧鹿生活成为驯鹿鄂温克人的生存方式

与改造前相比,很多传统被保留下来。第一,没有离开森林;第二,仍牧养驯鹿,过着逐鹿蕊而居的游动生活;第三,仍然住帐篷;第四,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乌力楞”(汉语称“猎民点”,一般由三四个至十几个家庭组成)没有变。

但也有变化。首先,移动频率与从前相比已大大降低。过去鄂温克人主要受制于狩猎,一年大概要搬一百多次家,尤其冬季,出于猎取野生动物毛皮的需要,几乎一天就搬一次家。现在受制于牧养驯鹿,一年只搬三四次家。鄂温克人当前的移动分大移动(大搬家)和小移动(小搬家)两种形式。大移动指的是从一条沟(山谷)向另一条沟的移动,通常几年才移动一次;小移动指的是在一条沟内从一个牧场搬到另一个牧场。夏季,驯鹿白天聚集在营地休息,傍晚时分离开营地到森林中觅食,第二天清晨再回到营地。每天傍晚,鹿群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向进入森林,第二天清晨从同一方向回到营地。我们将环绕着一个营地驯鹿觅食的范围视为一个牧场,由于驯鹿行进的速度非常快,一个牧场的范围相当大,通常一个牧场能提供驯鹿数月所需的食物。在一个牧场,鄂温克人可数月不搬家而不影响驯鹿的食物供应。现在鄂温克人的移动频率主要受制于牧场中鹿蕊的数量和猎民点驯鹿的数量,当一片牧场中的鹿蕊被驯鹿吃得差不多了,鄂温克人才会放弃该牧场而去寻找新的牧场,这样做的目的也是给老牧场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当老牧场的鹿蕊恢复到足以提供一群驯鹿数月食物的时候,鄂温克人可能会重新回到老牧场,但这样的“休养生息”至少需要7—8年的时间。当一条沟内所有的鹿蕊都被驯鹿吃掉,鄂温克人就要离开这条沟而实施“大移动”了。

其次,男女劳动分工与过去不同。随着生计方式由狩猎转为牧鹿,鄂温克男子在生产劳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过去在生产劳动中的分工是:男子主要负责打猎,女子主要负责照看驯鹿。现在男子同妇女一样也负责照看驯鹿。如今男女分工是:男子在远离营地的森林里寻找驯鹿,妇女在营地照看驯鹿。

总之,鄂温克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政府的指导性变迁和部分新元素,并使之与传统相调适;另外,面对每一次指导性变迁,他们最终都选择回到森林,并使传统文化得到最大限度的修复。


中国社会科学报 唐戈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鄂温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