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文物的忠实守护者——于东升

(神秘的地球)据中国文物报 (赵颖):于东升是一位老兵,1984年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黑河地区文物管理站工作。30多个春秋寒暑,他长期坚守在文物保护最前线,从满头黑发到两鬓斑白,足迹遍布全市山川、田野和村屯。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黑河文物事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赞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黑河市盗掘古墓、破坏文物、倒卖走私恶风渐起,违法破坏文物遗址遗迹的案件屡有发生,给黑河市的文物保护和抢救工作带来了挑战。

1986年6月,卡伦山辽代墓葬被盗,于东升和原老站长张鹏前去现场清理。他们住在乡里,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来到发掘工地,在酷暑中跳入墓坑,一蹲就是半天。中午带一点干粮和凉水,就算是午饭。直到天黑,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还有几乎站不起来的双腿,艰难地返回村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清理被盗墓葬5座,清理并追缴文物160多件。

1993年7月11日晚8时许,有群众举报,黑河市区旧房拆建中发现窖藏的清末民初邮件、电报、印章、教科书及其他文物近千件,但是这些文物已被拆房人拿走。听到消息,于东升带领同事火速赶到现场,在乱石、锯末和带钉子的碎木板中,连夜清理出文物50余件。第二天一早,他们顾不上吃口早饭,就去调查取证。了解到拆房人的家属在邮局工作,他们马上赶到邮电部门说明情况,共同做说服拆房人和家属的思想工作。经过一周的软磨硬泡,使尽浑身解数,拆房人终于答应交出大部分窖藏文物。这些依法追缴的文物包括清末办理海兰泡电报局四品衔候选通判纪堪第印、黑河屯招商局请领军械文稿、清末漠河金矿总局签发的公务护照、典当票据等珍贵物件,后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认定有16件为一级文物。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拆房人此后多次威胁于东升,并提起行政诉讼。诉讼最终被法院驳回,于东升和他追缴的文物才化险为夷,而这些珍贵文物中的一部分也被爱辉历史陈列馆和黑河博物馆收藏。

1997年5月,于东升和公安人员到小黑河村和长发屯追查出土铜镜。当他们赶到铜镜出土地点察看时,遭到不明真相村民的围攻。于东升没有退缩,而是耐心地跟乡亲们讲道理:古墓葬出土的文物是属于国家的财产,任何人没有权利私藏,私藏出土文物要受到法律追究的。保护文物安全也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支持文物工作者。面对于东升语重心长的说服和教育,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了错误,对文物工作者也多了一份尊重、宽容与谅解。事后,于东升和同事多次到长发屯进行文物安全巡查,与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如今,长发屯的村民自觉地成为民间文物守护人,自发地保护身边的文物。

为更好地保护文物,黑河市成立了文物执法稽查支队,于东升担任队长。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依法处理文物保护方面的违法案件70 多起,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0多件,协助海关查扣涉嫌走私出境文物70多件,协助公安部门侦破盗掘古墓等文物犯罪案件5起,追缴文物1300余件。

1987年至1989年,于东升曾到上海复旦大学文博学院进修,成为黑河市文博专业带头人之一,也成了到被盗古墓现场进行清理的不二人选。

1997年8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瑷珲将军墓被盗掘。这是黑河出现的重特大盗墓案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需要马上对被盗墓遗址开展抢救性挖掘清理工作。于东升接到任务后便匆匆赶往现场。期间他接到妻子电话,得知岳父生病住院,护理人手不够,他只能安慰妻子等发掘工作结束就去照顾岳父。谁知没等到清理工作结束老人便已离世,这成为了于东升心中永远的遗憾。

作为文物的忠实守护者,于东升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他参加过黑龙江右岸淹没区文物普查工作,配合省考古所赴嫩江尼尔基水库湮没区考古发掘;对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孙吴673支队罪证遗址、东山农场旧石器晚期遗址、逊克河西古城等遗址进行测绘工作,并建立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记录档案文本三十余卷;参与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瑷珲新城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对“黑金铁路建设工程”、红旗桥的“新兴基础材料加工区”等进行了文物普查,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在爱辉历史陈列馆、黑河博物馆改扩建工作中,他带队征集、采集文物,沿途经过嫩江、大兴安岭、呼玛、黑河、孙吴等地,行程上千公里,走遍了每一处可能有文物征集的角落。

于东升对黑河的文物遗址遗迹怀有深厚的感情,每逢谈论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因为黑河的每一处遗址都深深地记在他脑海中、印在心里。他撰写的《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孙吴支队罪证遗址调查》《清代黑龙江将军驻地——瑷珲新城遗址调查》等多篇文章在《北方文物》和《黑河学刊》发表。针对很多土生土长的黑河人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不知道身边何为文物的现象,他在《黑河日报》撰文对黑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盘点,让黑河人了解、保护和利用好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他以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践行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无声誓言。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