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幻龙是如何在海里自我推动的

罗平桨迹新属种三维数字图、化石照片、施工现场及幻龙觅食生态复原图

罗平桨迹新属种三维数字图、化石照片、施工现场及幻龙觅食生态复原图(神秘的地球配图)

海相幻龙在水中滑动四肢前进时的形态,它前进时前肢在水底留下痕迹。

海相幻龙在水中滑动四肢前进时的形态,它前进时前肢在水底留下痕迹。

海相幻龙在游泳时,前肢可能是这样运动并且在水底留下痕迹。

海相幻龙在游泳时,前肢可能是这样运动并且在水底留下痕迹。

海相幻龙在游泳时,前肢可能是这样运动并且在水底留下痕迹。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云南网(郭舒瑜 张启跃):它会先惊扰鱼虾游动,再吞掉它们

近日,长期研究“罗平生物群”的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张启跃,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自然-通信》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通过对“罗平生物群”古代海底上形成的古道进行研究,解答了海相幻龙类——1种生活在恐龙时代的古代海洋爬行动物,是如何在海里自我推动的。该项研究为研究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后,地球生命是如何复苏提供了新材料,进一步扩大了罗平生物群在国际古生物研究领域中的影响。

发现了啥

海相幻龙是咋“游泳”的

在2.52亿至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海洋被一系列海洋爬行动物所统治,其中最古老的群体之一便是海相幻龙类,它们有很长的身体和类似桨的四肢,是一种非常贪婪的半水生捕猎者。在三叠纪海岸,它们位于食物链顶端。

可是从发现它们至今,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游泳的一直备受争议。它们究竟是利用四肢来回移动而游动?还是像现代企鹅一样靠前掌的八字结运动在水中“飞翔”?张启跃和其他研究者一起,通过对古代海底上形成的古道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些古道上的泥浆里有成对出现的凹槽,这些成对凹槽的大小和间隔暗示着它是由海相幻龙类的前肢产生的,“它们是通过前肢同步滑动而在海底移动的,并且它们一步之间的距离,短的有30厘米,长的有180厘米,由此还可以推断出这些动物身长从不到1米至3米不等。”这是这些生物如何在水里自我推动的首批直接证据。

怎么捕食

海相幻龙的捕食方式很“聪明”

张启跃他们不仅解决了这种古生物是怎么移动的,也推断出了海相幻龙的掠食方式:它们在移动的过程中前肢拨动柔软的泥浆,惊动鱼和虾游动,然后利用自己尖锐的牙齿将这些食物匆匆吞下。

可是仅通过他们运动的痕迹,怎么能推断出他们的掠食方式的呢?“我们在发现足迹化石的同一层上发现了很多鱼、虾的残骸化石,有的非常集中,看起来非常像食物残渣。”张启跃说,另加足迹之间的距离非常规律,说明这些古生物在移动的时候是很悠闲安静的,并没有被追赶,符合觅食状态下的运动方式。综合起来便推断出这些中古纪的掠食者是这样进食的。

“先惊扰鱼虾让它们游动起来,再吞掉它们,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进食方式”。

可研究啥

为地球生命复苏提供了新证据

发现于2007年“罗平生物群”以其化石保存的完整性、密集性震惊世界,它的科研价值在于,它或许可揭开生物大灭绝之后的复苏之谜。2亿多年前二叠纪末期,地球上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大约96%的海洋生物、70%的陆地脊椎动物彻底消失,地球几乎成了一颗死星。然而沧海桑田,大自然最终却以鬼斧神工之力恢复了。张启跃他们这次的发现,“可以了解生命复苏时是什么样的生物在存活,它们有什么样的习性”,为研究生物复苏之谜提供新材料。

研究合作作者、古生物专家胡世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这里我们一窥了大灭绝后800万年的生命形式的细节快照。地球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从那场大灾难中恢复过来,而这些大型复杂的海洋捕食者的出现向我们展示了生态系统已经能够自我重塑,生命可能已经从这场危机中恢复过来。”

该项研究由张启跃和同事,与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川大学的研究员共同合作完成。

发掘故事

“想到啥就能发现啥,有如神助”

张启跃的老家在云南陆良,他是罗平生物群的第一发现者,当年高考时所有志愿都填了地质,是个不折不扣的“地质狂人”。从2009年11月份发现这些足迹化石起,到2013年下半年开始写论文,在近4年的研究过程中,最让他难忘的是刚发现化石的时候。

“一开始只见到了一对痕迹,就特别想见到更多。因为只是一对的话,很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留下的,未必是运动时留下的。继续挖掘发现了更多成直线的、规律的痕迹。”

张启跃说,这整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中,那种紧张、兴奋的心情他至今还记得。“而且要什么证据就发现什么证据,简直像是如有神助。”

相关报道:罗平生物群发现中生代幻龙类水下觅食足迹

(神秘的地球报道)2014年6月11日18时,《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成都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项目组论文“中国西南发现中三叠世幻龙觅食足迹”(“Nothosaur foraging track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southwestern China”)。

中生代(约2.5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海洋是海生爬行动物的天下,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他们的存在说明海洋生态系统基本上从二叠纪末(约2.51亿年前)生物大绝灭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因此研究早中三叠世(2.51至2.38亿年前)海生爬行动物的生态行为是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前缘和热点,尤其是海生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一直备受争议。
成都中心罗平生物群项目组会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川大学首次在罗平生物群化石层位上发现了数百枚足印,经过近几年的研究确定了其属于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幻龙类在水下觅食所留下的足迹。此次研究进一步指出,幻龙类用它们的前肢在泥质海底移动,搅动海底松软的沉积物,捕食被惊动的鱼类和虾等猎物,精彩的足迹展示了动物悠闲觅食的瞬间。该研究成果将为深入研究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这一重大地质事件,探讨中三叠世生态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新材料。

作为国土资源部野外科研观测基地,罗平生物群是中生代重要的化石宝库,产出大量的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化石,大量证据表明当时的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生物链。此次发现将为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一处新的科考科普景点,为国土资源部罗平生物群野外科研观测基地最终形成一个集遗迹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野外基地进一步提供保障。

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Michael J•Benton教授对该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定于本月19日-24日再次赴成都中心和罗平生物群野外现场进行交流、考察。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