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启示录 人类文明最后希望?

人类一直对火星深感好奇

人类一直对火星深感好奇

火星外貌呈红色

火星外貌呈红色

火星的大气层稀薄,令液态水难以留在地表。

火星的大气层稀薄,令液态水难以留在地表。

火星表面凹凸不平

火星表面凹凸不平

有人揶揄可从火星补充地球水资源

有人揶揄可从火星补充地球水资源

(神秘的地球报道)火星,一个外表火热、部分冰封的红色星球,地球人在过去一世纪,从未停止探索这个太阳系邻居。美国太空总署(NASA)一句“火星存在流动的液态盐水”,燃起对外星生命体的期盼,刺激人类登陆、甚至殖民火星的憧憬。但火星计划预算达1万亿美元,面对这天文数字,到底应将资源改善我们的环境,还是继续在未知的浩瀚宇宙寻梦?

1962年,美国时任总统约翰?甘迺迪就探索月球任务说:“以登陆月球为目标,并非因为简单,而是因为它困难,这个挑战能令我们组织及量度自己的最佳技术。”探索太空的初衷,某程度上是为了突破自我,满足人类自身的探险精神。首名登陆月球的美国太空人杭思朗,亦视探索星球为人类一大步。

惟随着地球环境污染、贫富不均、人口膨胀等问题愈趋严重,星际殖民主义抬头,探索太空可能如电影《星际启示录》所言,是为人类寻找最后生存机会。NASA行星科学研究主任格林(Jim Green)坦言,前往火星是为制造一个“地球2号”,可作为人类遭到如殒石撞击等毁灭性灾难时,有地方重新发展地球文明。

每个太空任务都价格不菲,单单2012年8月登陆火星的探测车“好奇号”就耗费25亿美元。NASA原本计划于2030年派太空人登陆火星,却因需要高达1万亿美元预算,来支持这个长达20年的火星计划,一直未获国会批准。

不少人质疑探索火星的成效,认为与其耗费资源探索太空,倒不如多建医院、作环境保育,致力令地球变成可持续发展。有人批评他们短视,但要将这冰封的红色星球“地球化”,蜕变成一个能长久居住、自给自足的绿色星球,似乎亦是遥不可及。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