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毛皮在夜间提供绝佳保护色 但妨碍黑化症猫科动物之间的视觉沟通

一只黑色美洲豹在巴西游泳。 「黑豹」(black panther)这个专有名词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涵盖了14种会有黑化症的野生猫科物种。 PHOTOGRAPH B

一只黑色美洲豹在巴西游泳。 「黑豹」(black panther)这个专有名词是一个概括性术语,涵盖了14种会有黑化症的野生猫科物种。 PHOTOGRAPH BY FRANS LANTING,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MARY BATES 编译:潘可华):最新研究指出:深色毛皮在夜间提供了绝佳的保护色,但可能会妨碍黑化症猫科动物之间的视觉沟通。

我们长久以来都对黑猫感兴趣,从漫画英雄到迷信的象征。 它们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常见:在超过35个野猫物种中,至少有14个(包括美洲豹、花豹、和截尾猫)会带有造成毛皮上出现黑化症的基因,或说黑色素和色素过剩。 「黑豹」这个词汇事实上是一个总称,指的是任何拥有黑色毛皮的野生猫科动物。

黑化症动物持续存在于野生环境中,代表黑色外观拥有一些优势,例如发挥保护色作用或调节体温。

现在,一项在2019年12月18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的新研究,指出一项潜在缺点:阻碍沟通。 许多野猫物种在耳朵背后和尾巴尾端都拥有白色标记,让它们能够向其他个体传达重要讯息,而这样的标记并不存在于黑化症的猫科动物身上。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Universidade Federal de Santa Catarina)的生态学家──毛里西奥. 格莱佩尔(Maurício Graipel)和同事做出一个黑色毛皮与沟通之间关联的模型。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身为黑猫在夜间拥有更好的保护色是优势,但缺乏白色标记却是它们的致命弱点,这形成了一个演化上的两难──黑化症到底好还不好?

「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这项研究是对权衡两者的精彩观察,而两种特征之间的权衡也是演化上的一大重点。 」尼可拉斯. 皮尔福德(Nicholas Pilfold)说。 皮尔福德是在圣地亚哥动物园研究物种数量永续性的一名科学家,他在2019年初对科学证实非洲存在黑豹做出贡献。

「我们时常聚焦于某项特征在环境适应上的优势,而忽略了这项特征的代价。 」皮尔福德说道。 皮尔福德并未参与这项新研究。 「这份研究的过人之处,在于它提出了这种代价可能会影响黑猫的行为举止,以及这项特征在哪些状况下会继续存在。 」

此外,了解更多关于黑猫的知识也许能帮助保护这些物种,它们由于栖地的丧失和盗猎,数量正在减少。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说法,至少有18个野生猫科物种被评为濒危或易危物种。

耳朵上有玄机

当格莱佩尔在调查南部虎猫(Leopardus guttulus)的活动形态时,他的自动相机捕捉到了黑化症和非黑化症动物的迹象。 南部虎猫是一种居住在巴西南部、家猫尺寸的猫科动物。

令他惊讶的是,数据显示黑化症虎猫在月光照耀的夜晚,会比带有斑纹的一般虎猫更加活跃,他与同事将这样的现象归因于黑猫较有利的保护色,让它们不管对掠食者或猎物来说都比较不容易被看见。

但格莱佩尔还注意到了其它细节:非黑化症虎猫的耳朵背面有白色斑点,而它们的黑化症亲戚则缺乏这些亮眼的皮毛。

白色在夜晚非常引人注目,而所有猫科物种或多或少都会在夜间活动。 格莱佩尔想知道这些白色标记在视觉沟通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黑猫而言,缺乏白色斑点意味着什么。

于是格莱佩尔和他的团队搜集了所有能找到的猫科物种中,科学证实出现过黑化症的纪录,并从书籍、文章和网络上搜寻耳朵背面有白色标记的猫科动物照片。 他们将这些物种的生态特性拆成几项因素(例如它们在白天与夜晚的活动程度),并用统计模型调查「黑色毛皮」与「沟通」之间的关联。

「考虑到耳朵的位置能够传达许多事情──尤其对于同类物种的其它个体来说,而且由于猫科动物在微弱的光线下能够看得非常清楚,像这样的白色标记,就能当成一种对夜晚跟随它们的个体传达的无声警示信号。 」格莱佩尔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这样说。

此外,猫妈妈能够藉由抬起头、伸展它们的耳朵展示出白色斑点,以警告小猫们前方有危险,他说。

幸运的黑猫?

白色标记在猫科动物的沟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或许会限制大多数猫科物种的黑化症个体数量。 但若是一个物种大多都在白天行动的话,那黑色毛皮或许不会太糟。

以南美洲的细腰猫(jaguarundi)为例。 它们是在白天活动时间最长的野猫,所以对它们来说,夜间以白色标记沟通这点对求生的重要性较低。 支持这项理论的是大约80%的细腰猫都有黑化症,为所有猫科物种中黑化症发生率最高的,格莱佩尔说。

就算在相同物种中的不同群体间,黑化症出现的频率差异也很大。 像是分布范围横跨非洲和亚洲的花豹就是如此。 居住于非洲广阔稀树草原的花豹在白天和夜晚都会进行狩猎,那里的黑化症花豹非常稀少。 但马来西亚茂密丛林中的花豹主要在白天活动,那儿的黑化症花豹数量就占当地豹群的50%。 根据皮尔福德的说法,这些新发现为群体间黑化症个体数量存在差异的原因提供了脉络。

「如果对一个群体中的黑化症比例会如何影响它们使用栖地有更多理解,」他说:「就能帮助我们确保这些合适的栖地有受到保护,以保存其中的物种和它们的独特特征。 」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猫科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