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用火新证据

    因出土“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而闻名中外的周口店遗址再度引起世界关注。中国考古人员10日透露,在近期对周口店遗址的保护性发掘中,一些灰烬、烧骨和炭屑等可能的文化遗物、遗迹被发现,这些材料将为“‘北京人’具备用火能力”这一科学论断提供新的线索。

    为抢救和保护周口店遗址,在1937年大规模系统发掘停止72年后,考古人员近期重新启动了对周口店遗址的保护性发掘。发掘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共同组织实施,发掘部位为周口店遗址“猿人洞”的西剖面。

    在10日召开的周口店遗址保护性发掘阶段性进展情况通报会上,发掘工作的领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透露,在为期一个半月的发掘中,截至目前,考古人员共发现了脊椎动物化石数量近千件,其中大多为小型啮齿类、食虫类和鸟类化石,大中型动物化石材料基本为残破的牙齿、肢骨等。

    在石制品方面,目前已经发现人工性质明确的石核5件、石片37件、石锤5件、刮削器5件、砍砸器2件、断块6件以及疑似石制品118件。“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熟练掌握了制造工具的工艺,并在生产生活中使用这些工具。”高星说。

    更重要的是,在第3层和第4层上部,考古人员发现了灰烬、烧骨、炭屑等一些可能的文化遗物、遗迹,这些材料将为“‘北京人’具备用火能力”这一科学论断提供新的线索。

    对“北京人”是否具备用火能力在国外一直存有争议。据高星介绍,1931年,在周口店遗址“猿人洞”,考古人员曾发现了丰富的用火遗迹、烧骨、烧石、灰烬和紫荆木炭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材料没有得到完整的保留,再加上当时的分析和测试手段相对落后,没能留下令人信服的证据。

    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在“猿人洞”的地表层面也曾找到一些用火遗迹,但由于这些“遗迹”是来自地表而非发掘层面,因而证据也不够有力。

    高星表示,对“‘北京人’用火”持怀疑态度的西方学者主要认为,周口店遗址发掘出的用火遗迹并不是人类有目的烧火,而是自然的野火,此次发掘的用火遗迹将为正确的科学论断提供新的研究材料和线索,但这些遗迹会否是“北京人”主动用火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测试。

    按照计划,6月下旬至7月下旬,挖掘队要完成对“猿人洞”顶部开裂部位的抢救性发掘清理,8至10月间将开展对西剖面的整体清理和系统取样工作,全部发掘工作将在10月底前结束。高星透露,发掘工作完成后,考古人员将开始逐步对发掘出的遗存包括用火遗迹在内进行研究、分析和测试,届时一切将会真相大白。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处,是世界闻名的古人类遗址之一,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周口店遗址已发现了27处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的化石地点,其中包括震惊中外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猿人洞”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周口店也因此成为世界闻名的早期人类发祥地。

    由于长期自然应力的侵袭和风化,“猿人洞”在局部位置出现了松滑、空洞、裂隙和危石,存在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隐患。近日更是出现重大危情,上部出现纵斜开裂,下部几近悬空,在重力作用下随时有坍塌危险。

    “所以,我们启动了此次保护性发掘,主旨在于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而非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寻找化石并不是我们发掘的第一诉求。”高星说。


来源:新华网 岳瑞芳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北京人 用火 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