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的起源

流星雨

流星雨是流星的一种,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种天文现象,它是由一群流星体在天空中从某一点迸发出来,闪耀出光芒,并最后坠落下来的特殊天象。它比偶发流星和火流星出现时的数量都多,单个星子的光芒可能不如火流星亮,但因为有群体优势,光亮范围大,所以比火流星更耀眼。

流星雨出现的数量多少并不一样。有时在一小时中只出现几条,有时又会出现十几条到几十条。当每小时出现的流星数超过1000条时,就成了更加壮观的 流星暴 。

流星雨的各个成员星体在空间的运动轨道基本上是彼此平行的,不过由于透视的原因,在地球上看来,由这些星群造成的流星雨仿佛都从同一点向外辐射出来,所有流星的反向延长线都相交于辐射点。换句话说,流星雨的所有流星,看起来都是从一个特定点向四处迸发的,天文学家们把这一点就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这和偶发流星或者火流星的单线程式路线不一样,这是否能说明流星雨和它们的生成方式不一样呢?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这些流星雨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和方式各不相同,为了便于观测和称呼他们,我们根据流星雨的辐射点所在的星座名称来给它们命名。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后出现的流星雨辐射点在狮子座中,就被命名为狮子座流星雨。其他流星雨还有宝瓶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等。

人们通常认为,流星雨的出现与彗星有关。1861年,美国天文学家丹尼尔·柯克伍德首先提出流星起源和彗星有密切关系的说法。这些成群的星子起源于彗星散射出来的物质碎粒或是瓦解了的彗核。彗星散射出的微粒,在漫长的年代中会逐渐因同样辐射压和大行星引力摄动,而分布在整个彗星运动轨道上。由于一部分彗星的轨道可以与地球公转轨道相交,当地球穿越这种区域时便会因大批微粒进入地球大气层形成流星雨。

关于这个问题,一般认为,比拉彗星分裂后产生的流星雨最能说明彗星与流星雨的关系。1826年,奥地利业余天文爱好者比拉发现一颗因自身分裂而走完生命旅程的短周期彗星。这颗彗星就是比拉彗星,地球在每年的11月27日通过它的轨道。

比拉彗星在1845年1月回归时,突然分裂成两颗。分裂后的两颗彗星各自有彗核和彗发,它们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依偎,结伴而行,但是它们之间的距离却在慢慢增大。1852年,这对彗星归来时,它们之间的距离已增大到240万千米。1855年,它们双双重新出现,但已经分得很开。在以后两次预期彗星该出现的年份都没有观测到,人们以为它失踪了。然而在1872年11月27日夜晚天空中突然出现极为壮观的流星雨,辐射点在仙女座。流星一直不断而且盛况空前,持续了四个多小时,最多时一小时有好几万颗,估计总共达16万颗。1885年11月27日,又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只是规模要小很多。时至今日,每年11月27日,仍能看到仙女座流星雨,但一年比一年微弱。

天文学家们根据记录的比拉彗星的形成和分裂状况猜想,比拉彗星很可能在人们观测到分裂以前,就已经开始碎裂了,在瓦解前早已在散发大量的质点。1872年出现的盛大的仙女座流星雨,很有可能就是比拉彗星分裂时的物质迸发出来的。直到现在能够看到规模小得多的仙女座流星雨,说明比拉彗星的残骸已经均匀地散布在它的整条轨道上了。

现在,天文学家对流星雨与彗星的关系越来越有兴趣。按照这一思路,天文学家对一些流星雨的轨道和某些特定彗星轨道做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几乎每次流星雨的轨道都和某一特定在彗星轨道相符合。例如每年8月12日发生的英仙座流星雨就是沿着1862III彗星的轨道;而狮子座流星群在每年11月14~18日间产生的流星雨,与1866I彗星具有同一的轨道;5月份的宝瓶座流星雨的轨道与哈雷彗星的轨道是一致的;10月9日的天龙座流量雨群的轨道非常接近于佳考比尼彗星的轨道。

人们日益相信,流星雨的发生就是由于地球对某颗彗星遗散在轨道上的碎屑的吸引与扫拂所致。比如狮子座流星雨平常年份流星数目并不多,只是每隔33年才有一次程度不等、规模较大的 流星暴 出现,这33年就是母体彗星1866I彗星轨道运动的周期。

无论结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天文学家们在认为流星和流星雨的起源不同这一问题,大致开始趋于一致。大家更愿意认为,流星是天际小行星或者尘埃等物质闯入地球大气层而形成的,而流星雨更可能是彗星迸裂被地球引力拉到我们眼前的。


星际探索(传奇之星空奥秘)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