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遗址推出“公众考古学生专场”

水帘洞遗址

    “石家庄先民为何选中水帘洞居住?”、“先民用石器能干什么?”……暑期来临之际,“水帘洞遗址”公众考古活动昨天特别推出学生专场,来自河北师大、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学院以及37中的十多名在校学生走进遗址,追寻“石家庄先民”的生活足迹。

    2009年发现的“水帘洞遗址”位于平山沕沕水景区一瀑布水帘之下,是距今约2万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它的发现结束了河北省太行山东麓没有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历史,人称“石家庄先民之家”。为普及文保,与大众分享考古新成果,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省市文物部门联手晚报在6月13日邀请省会50名百姓走进遗址,成功举办了河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纯公益性质的公众考古活动。如今正值暑期,主办方特地推出“公众考古学生专场”,邀请十多名在校学生昨天赶赴“水帘洞遗址”,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亲身体验先民的生活。

    记者昨天获悉“水帘洞遗址”第一期发掘即将结束,考古队领队王法岗透露,“进驻遗址一个多月来,在不到4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出土石器、动物骨头化石等文化遗存5万多件,这么小的面积出土这么多的遗物,在全国同类遗址中极其罕见。目前该遗址第一期发掘即将结束,7月5日考古队将撤出,洞内发掘现场将封闭保护。之后我们将对出土文化遗存展开整理,并进行土样和石器的年代测定等工作。”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昨天表示,文物部门已向当地建议修建展馆,“也可以建遗址公园,一些专家正在制作‘水帘洞遗址’的陈列大纲和遗址公园策划,其中就有复原先民生活场景的环节,目的是让大众再来沕沕水时,室内可以看到出土文物,室外可以亲身体验先民的生活状态。在此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能积极行动起来。”他同时指出,“水帘洞遗址”发掘也论证了一个命题:“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这一流域的文化遗产灿若群星且绵延不断。”

    现场

    昨天记者采访中发现,来参加活动的学子好奇心十足,对石家庄先民人人都有一肚子问号,不停地抛向考古队员和文史专家。以下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

        疑问一:

    为何选择水帘洞?     

    昨天上午在考古队员的带领下,学子们走进水帘洞内的发掘现场,漆黑狭窄的通道、不停滴下的水滴都让他们有些不适应,再看到只有几平方米大小的发掘现场时,大家纷纷问道:“石家庄先民为何选择这里居住?”“这么黑这么窄他们受得了吗?”这时候考古队领队王法岗解释说,“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洞穴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被水给冲塌了,调查发现这个洞不仅一层,我们已发现两层,很可能在你们头上或是脚下还有洞穴。”此时有人冒出一句:“难道石家庄先民已住上楼房了吗?”大家忍不住大笑。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补充说:“先民选择住处有讲究,具备背风、向阳、有水和食物丰富四个条件最好,水帘洞一带符合他们的条件。”洞里简陋的工作环境也令学子们印象深刻,来自河北科技大学的张利娜就说,原本以为考古很神秘,“现在才发现从事考古不但需要学识积累,还需要一种精神。”    

    疑问二:

    打制石器有什么用?     

    年轻人最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昨天的石器打制现场就吸引着学子们跃跃欲试,其中就有来自37中的双胞胎兄弟张佐、张佑。谢飞当场捡起两块石头给大家做示范:“要找准打击点,用力。”就见他手起石落,一块石片掉到地上。双胞胎中的弟弟张佑模仿他的动作砸了下去,却只砸下几个小石粒,站在旁边的哥哥张佐连连摇头,张佑有些郁闷:“这劲不好使,先民用这些石器能做什么?”谢飞告诉他们:“石器就是先民的生活工具,石片可以当刀子使,可以削皮刮肉,国外有实验考古学,考古学家用打制石器宰羊剥皮,非常锋利,一点不输现在的刀具。”一边听,兄弟俩一边直点头感叹:“原来我们的先人这么有创造力。”     

    疑问三:

    是否发现先民遗骨?     

    学子们对石家庄先民的方方面面都兴趣十足,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来自河北师大历史系的刘晓林和李女最关心是否发现了先民遗骨。谢飞透露现在还没有找到:“石家庄先民已经开始埋葬死人,但考古发掘目前没有发现他们的墓葬。”他又进一步解释说,“石家庄先民生活的年代应该是和北京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相当。”

    记者采访中发现,参加活动的学子大多不是石家庄人,他们表示此次公众考古活动让他们对石家庄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家在邯郸的河北科技大学学生牛沛就说:“我一直以为石家庄是个很年轻的城市,现在才发现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我为‘第二故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燕赵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考古 水帘洞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