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有座古生物化石山

何元乡大寨门的海林檎化石点,满山遍野都是古生物化石。

    棘皮动物、三叶虫、珊瑚类、竹节石……多种海林檎化石裸露在地表上,有的在土里、有的在石头中间,这些化石的发现足以证明,上亿年前保山市施甸县何元乡处在一片汪洋之中。

    探秘

    随手一刨就是化石

    何元乡大寨门化石点海拔1900米,位于施甸县县城西侧两公里处。这里宽阔的地域和立体的地质景观,使得各种各样的地质现象都暴露无遗:在山间坡地随处可见零散的古生动物化石。

    云南地矿资源有限公司保山分公司工程师杨春海介绍,远古时期,施甸一带处于海洋之中,经过地壳运动海洋生物慢慢地沉淀下来,再通过巨大的压力一层一层相压,同时通过地表的作用,形成现在的古生物化石并裸露了出来。

    当地村民耕种时,随便在地里一刨,说不定就能刨出古生动物化石,当地周围的石头围墙中,难说就有很多形如牛角、竹根、燕子的古生物化石。

    据了解,在大寨门和当地其他多个化石点中,科研人员从各个地质剖面中,发现了多个时代的地层地质构造,时间跨越4.5亿年前到2.8亿年前。

  讲述

    当地人曾把化石当止血药

    1987年10月10日,施甸县将海林檎化石点中地层剖面较典型的何元乡西边塘、茅草板、大寨门和仁和镇徐家半坡4处地点,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施甸县大寨门化石点的大寨门村村民杨有金说,以前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就是化石,“我们都叫它矿”,可随着专家的到来和政府的大力宣传,现在村民才知道这些“矿”原是几亿年前的生物化石,现在,村里人都不仅不拾了,反而都有了保护的意识。

    村民杨金寿说,形如竹根的化石被当地人称为龙骨节,而早先时候,这些化石甚至被当成了止血药:不小心划伤了,就将龙骨节研磨成粉,撒在伤口上,这样就能止血。杨金寿说,这种止血方法,就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施甸被称为海林檎故乡

    大寨门的化石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吸引了中外无数地质学家不远万里到此考察。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洛采到施甸等地进行考察,著文《滇西地质之大概》。

    1910年,印度地质调查所所长布朗氏Brown到施甸考察奥陶纪及志留纪。

    1935年,民国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尹赞勋、路兆洽前往施甸县仁和镇考察,并采集到丰富化石。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主任孙云铸与张席杨教授参加滇边考察团,首次在施甸发现中志留纪之笔石层。

    1992年,成都地质学院、南京华东地区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在朱夔玉副教授带领下,前往施甸大寨门等地考察。

    如今,大寨门化石点已成为国内外人士学习生物演变史的最佳基地,同时也是科学考察和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之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

  新闻助读

    海林檎,棘皮动物门已经绝灭的一纲。体为球形,与林檎相似,故名。由许多排列不规则的多边形骨板(萼板)组成。口位于腹面中央或其附近,有小板。萼板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孔,有单孔也有双孔。柄都很短,有时没有。生存于古生代,以奥陶纪和志留纪最多。


春城晚报(记者 崔敏 通讯员 郭金灿 摄影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