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至4世纪英国回收再利用了大量玻璃制品

一块古罗马无色玻璃碎片

古罗马玻璃器皿

21世纪所推崇的“3R”生活——“节约(Reduce)”、 “再利用(Reuse)”、“再生循环(Recycle)”,在古罗马人统治下的最后100年中,就在不列颠的土地上盛行开来了。最近,科学家通过分析古罗马人玻璃餐具的成分,挖掘出这一鲜为人知的事实。

研究表明,公元3至4世纪,英国回收再利用了大量玻璃制品。文章发表在《考古学杂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上。

古罗马人并不在追求“绿色生活”,他们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在于:罗马统治下的最后一个世纪里,帝国北部疆域的玻璃原材料开始短缺。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考古系的C.Jackson说:“罗马时代晚期到达英国的大部分玻璃,似乎都是以回收玻璃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

人们普遍认为,玻璃制作工艺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此后,这一工艺传播到埃及,并于公元前一世纪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出现了最大的技术革新——吹管吹制玻璃(glass blowing employing a tube)法。古罗马人有效地运用了这项技术,玻璃制造业遍及罗马帝国的版图,玻璃也开始成为普通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家居物品。

玻璃以砂为原材料,会带上砂中所含化学元素的色彩。比如用含铁的砂就会冶炼出蓝绿色的玻璃,同时带铁和硫则会使其呈现棕色调。熟练的古罗马工匠能通过甄选原材料来调控玻璃的颜色,还能通过添加脱色剂来制作无色的玻璃(脱色剂可以氧化砂子中的化学元素,从而达到脱色的目的)。Jackson说:“在古罗马时代,人们选用的脱色剂可能是锑,也可能是锰。”

无色玻璃因其肖似水晶而备受珍视。古罗马有名的学者Pliny就在书中记述过:罗马皇帝尼禄(公元37-68年在位)仅仅因为购置一对尺寸普通,带把透明的玻璃杯,就给出了6000塞斯特帖姆(相当于25万美元)的高价。

古罗马的玻璃制造业高度发达、异常成功,但有关这个产业,却依然是疑云重重。学者们不能确定无色玻璃的产地,对玻璃产业的组织形式也仍争论不休。

Jackson等人报道说:“Pliny认为,制造无色玻璃的砂产自意大利;莱茵河流域(Rhineland)通常被看作是无色玻璃的制造地,”

为了摸清古罗马晚期无色玻璃的生产和流转状况,研究者们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技术分析了英国19个遗址中的128份玻璃餐具样品。其中46份样品用锑作脱色剂,13份用锰,剩余的69份中两者兼备。研究者认为,剩余的69份样品之所以同时含有锑和锰,是因为它们经历过回收再生。不同来源的碎玻璃混合在一起冶炼,才造就了两种脱色剂兼备的再生玻璃。

来源:化石网/jasmin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玻璃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