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百次发射之际

12月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北斗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十一五”期间中国运载火箭发射的收官之作,也是该院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百次发射,百次出征,浩渺星河,张开双臂,迎来华夏子孙一次又一的次献礼。

回顾百次发射历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走过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创造出令国人骄傲、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创新精神是铸造百次发射的灵魂

伟业创造精神,精神铸就伟业。在完成运载火箭百次发射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的航天精神逐渐孕育产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伴随着研究院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脚步,研究院人继承和发扬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攻克了一道道难关。虽然,航天精神形成的年代、历炼的时期、表述的方式不尽相同,其实质却一脉相承。那就是科技创新精神贯穿始终,浸润于每一个研究院人的血脉,植根于每一个研究院人的心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研究院人勇攀科技高峰!

创新发展是成就百次发射的核心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是在研制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与生俱来就有着自主创新的优良基因。1960年11月5日,研究院仿制“1059”导弹一举发射成功,结束了火箭的故乡无火箭的时代,为中国火箭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12月,研究院召开了首届党员代表大会,会议明确了研究院已转入由仿制为主到自行设计为主的创新发展新阶段。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的开始。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填补了我国深空探测的空白。

从艰苦创业到走向世界,从圆梦飞天到产业发展。研究院在“创新引院”发展方针的指引下,以坚实的脚印,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座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创新体系是完成百次发射的保障

随着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院创造性地将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于航天型号管理。建立了型号研制管理体系和指挥体系。在这个基础上,研究院构建了以总体设计为龙头,分系统与单机环环相扣的技术体系、综合统筹的计划体系和系统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

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科研创新模式。在这一创新发展模式主导下,长征运载火箭系列型谱逐步形成。运载火箭实现了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串联加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再到地月转移轨道;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并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从而使中国火箭成为世界为数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航天高科技产品。

创新人才是实现百次发射的支撑

“人才是航天的发动机,航天是人才的推进器”。百次发射伴随着几代研究院人的艰辛与梦想,培养和造就出新一代创新人才队伍。其中,部级以上领导28人,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在研究院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2人。截至目前,研究院共获得3000余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8项、全国科技大会奖50项、国家发明奖18项、国防科技重大成果奖1000多项。

从东方红一号卫星高歌云霄,到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再到“嫦娥奔月”,研究院用了短短40年的时间,完成了运载火箭的百次发射,推动了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在不远的将来,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即将从海南发射场起飞,继续在自主创新道路上九天放歌。一代代研究院人,锲而不舍,薪火相承。在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交响乐中,奏出献身航天、报效祖国的最强音!


科技日报 金一山 胡丽娟 范建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运载火箭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