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火箭推进剂拓荒者李俊贤院士

学生在实验室向李俊贤请教问题

2011年3月10日,河南洛阳。一位瘦削、精干的老人走进黎明化工研究院大门,到办公室查看最新科研资料。虽然今天是他的生日,虽然他已经83岁,但对他来说,这一天和平常没什么不同,工作仍旧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位至今走路还健步如飞、每天能做二三十个俯卧撑的老科学家,正是我国火箭推进剂的主要创始者和聚氨脂材料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
 
初次接触这位平易、随和的老人时,谁会想到,在他一生中,在事关我国化工材料发展的几个关键时刻,他能够作出颇具大将之风的抉择。
 
自作主张的抉择:“失败了就受处分”
 
1960年6月,32岁的李俊贤被紧急抽调到北京化工研究院五所从事高能推进剂的研究。彼时,正值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大量技术专家。
 
当时学石油化工的李俊贤,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研制偏二甲肼,只是“模糊地有些概念”。若干年后,李俊贤才知道,原因很简单:钱学森的布局需要偏二甲肼。
 
偏二甲肼,火箭推进剂,相当于汽车的汽油。没有这个关键的液体动力源,“两弹一星”就上不了天。
 
国家着急。当时化工部的某些领导更倾向于气相法制备偏二甲肼:毕竟有一定基础,产率更高,且更易分离。
 
于是,上级决定,李俊贤所在的北京化工研究院五所利用气相法制备偏二甲肼,而上海化工研究院则采用液相法。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完美的“双保险”。
 
对于这个安排,李俊贤当时就没忍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原来,五所曾对偏二甲肼的20多种制备方法作过逐一的研究筛选。李俊贤发现,虽然气相法经验积累多,有各种优势,但致命的问题是会生成固体粉尘,堵塞设备。液相法虽然经验积累少,产物浓度低,但更具备大量生产所需的技术路线。
 
出于稳妥考虑,上级部门并没有答应李俊贤的请求。
 
现在回忆起来,他理解领导的苦衷:兵行险招,牵一发则动全身。而那时的李俊贤,在要不要用液相法的问题上急需一个抉择。
 
为了保险,连着几个昼夜,他查阅了之前的实验数据和大量资料,仍认为液相法是最好的选择,“上海院没有这方面积累,我能比他们做得快,我能成功”。
 
不过,自作主张可是当时大忌。“失败了要受处分。不过我没多想处分的事情,我心里有把握。”他现在可以轻松回忆当时其实并不轻松的心情。
 
研究必须保密。于是,上至李俊贤、组长,下至工作人员都一同作了保证:“绝对不能透露出去,先干,悄悄地干。”
 
即使家离研究院不远,他和研究组成员星期天也极少回家,一天到晚都在查资料、做实验,甚至到食堂吃饭也是围在一起讨论技术问题。
 
半年后,他们建成的中试项目悄然成功,“本来还没想着马上说,不过还是被领导知道了,并组织了后续的后处理‘会战’。最终证明,我们这个是对国家有好处的”。
 
1966年,李俊贤被调往青海省一个偏僻山沟里,任新组建的黎明化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筹建偏二甲肼工业化生产装置。而后几年陆陆续续、相同模样的工厂分别在其他地方克隆。
 
李俊贤和他的同伴,是实实在在的“两弹一星”幕后英雄。他们忘不了那天: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被长征一号火箭怒吼着带入太空,而火箭使用的动力源,正是偏二甲肼。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火箭 院士 李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