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火箭推进剂拓荒者李俊贤院士


 
庄严的承诺:“延误工期我负责!”
 
推进剂,也是鱼雷发射的瓶颈。
 
1975年7月,以李俊贤为代表的黎明化工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开发出了796燃料,使鱼雷航程、航速得到明显提高。然而,实验室研究虽然取得成功,但工业化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于是,在1975年11月在昆明召开的鱼雷推进剂会议上,使用部门提出先用国内已生产的硝酸异丙酯来研制新一代热动力鱼雷,等796燃料工业化研究成功后,再用796燃料研制新的热动力鱼雷。
 
“延误工期我负责!”李俊贤不赞成先研制过渡性的热动力鱼雷,坚持一步到位。就是这次冒着极大风险的担当,为我国先进鱼雷研制节约了宝贵的3年。
 
这一系列研究,都是在大西北高原上完成的。从1966年被一个电话调往青海算起,李俊贤在青海工作了15年。初上高原,近2500米的海拔让他和同伴头痛、恶心,高原反应强烈。
 
李俊贤和同伴睡在漏风、漏雨的干打垒大通铺上。有时甚至被雨水淋得难以入睡或冻醒,就索性睁着眼睛思考工作。
 
常年超负荷工作、吃饭不规律,再加上每天吃熟不透、不易消化的青稞面,他经常胃疼得难以支撑。
 
1970年,妻子从北京带着幼儿前来青海工作;过了几年,受胃病折磨的李俊贤到北京的化工部一边休养,一边工作。直至1982年,全家才在洛阳相聚。
 
军转民:开启中国聚氨酯工业序幕
 
1979年,在这个载入中国史册的年份中,李俊贤迎来了自己科研战略的另一个突破。
 
彼时,军工行业因需求减少,国家政策不得不开始大规模调整。“(当时)民品的发展基本上是饥不择食,碰到什么就干什么,完全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军转民企业、长安汽车高层这样形容军企曾经的迷惘。
 
黎明化工研究院也面临同样的情形:“军转民”后何去何从?
 
那段时间,李俊贤天天带着咸菜和馒头,从位于北京和平里的住地往返于国家图书馆、国家专利局之间,“检索复印有用的资料、专利”。
 
聚氨酯就是那时进入他视野的。
 
被称为“万能塑料”的聚氨酯,可以变成舒适的轿车座椅、高档的衣服面料、大厦的保温材料……那时,它已经在世界上广为应用,而我国则鲜有产品。
 
“黎明院有技术上的优势。”在北京的李俊贤预感到国家将要发生的巨大变化,“汽车工业的国产化势在必行,是早晚的问题。方向没错。”
 
没过几天,黎明化工研究院就收到了李俊贤寄来的资料。
 
同时,由他提出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开发”课题被列为“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这也开启了中国发展聚氨酯工业的序幕。
 
30多年过去了,李俊贤从没停止对聚氨酯技术的规划和指导,黎明院也早已确立了在聚氨酯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共获得技术成果78项、各种奖励26项,年销售额近3亿元。
 
然而,这位聚氨酯材料规划者和奠基人的名字,却没有出现在上述任何一项成果和奖项中。他的名字,都被自己悄悄划掉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