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火箭推进剂拓荒者李俊贤院士


 
从专科生到工程院院士:学习与专注成就事业
 
1928年3月10日,李俊贤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农村,并有一双弟妹。父亲患病,家里仅靠母亲一人种着几亩旱地勉强过活。
 
靠李氏宗祠每年3石稻谷的资助,他得以艰难完成专科学业。毕业那年,正值全国解放,“学工科的,就得去东北”。从此,李俊贤开始了60多年的化工研究。
 
与很多毕业于重点名校的同事相比,他的基础并不好,所以总是要比别人拿出更多时间来学习。“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没几个专科毕业的。”时至今日,李俊贤觉得自己仍需不断努力。
 
在黎明院,他最常去的地方有两个:实验室和图书馆。因此,有什么点子想和李俊贤交流,又想“伪造”偶然邂逅的现场,对于那些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来说,图书馆往往是最佳的蹲守地点。
 
黎明院图书馆收录着自1907年创刊以来所有的《美国化学文摘》。即使在网络数据库发达的今天,也经常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查阅这些纸质资料,这幅场景正契合着办公楼外悬挂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标语。
 
很多人讲,这种学习氛围是传承自李老等老一辈科学家、一代代黎明院人耳濡目染的结果。
 
而对工作异于常人的专注,则是他留给胡长诚,这位和他共事50多年老科学家的最深印象。如今,已83岁的李俊贤,除了春节休息3天,几乎每天都按时上下班。
 
浏览最新的研究成果、给年轻人查查资料,这样的状态让他很舒服,“家里呆着难受,没事情做,办公室里就很轻松”。
 
黎明院里一脉相承的,还有那种淡泊明志的气质。
 
现任总工程师王新德是李俊贤学生的学生,自同济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化学推进剂原材料研究。和记者谈到日常工作的毒害、出现紧急事故的危险、航天配套工作的默默无闻时,种种委屈曾让他数度哽咽。
 
激动过后,王新德告诉《科学时报》记者:黎明院踏实的工作作风是个传家宝,“李院士总是用亲身经历指导大家伙儿,教会大家在浮躁的社会中把握自己”。
 
“他就像个将军,我们都是他的小兵。”黎明人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计红梅 吴昊 科学时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