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下川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寻访下川文化代表时代

考古人员曾在地层中发现过牛、鹿之类极破碎的牙片,但这些仍不能准确地提供鉴别地层时代之依据。其时代,专家只能根据地层岩性、阶地位置和石器遗存性质,来加以判断了。

灰褐色亚黏土层,也就是我们说的上文化层,厚达1.3米左右。考察与发掘期间,他们并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及以后的磨光石器和陶片等混杂物,而在距下川区十几里的中村一带和数十里外的沁河流经地区,虽有新石器时代之遗存,却不见下川文化的踪迹。

难道,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没有在下川地区定居过?从上文化层遗物的出土情况看,在灰褐色亚黏土层的上、中部,细石器极为丰富,粗大石器则较少;下部,细石器较少,粗大石器则较为丰富。

这种现象似乎表明,下川文化在这里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起始、发展、成长过程。也就是说,下川文化的主人,在此劳动、生息、繁衍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从下川文化的特点看,由于没有磨制石器和陶片,没有出现像晚期细石器时代遗址中的平底、凹底和有铤石镞等典型器物,且存在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石器,比如长身圆头刮削器、三角形琢背小刀等等。所以,下川文化的下限不会晚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至于下川文化的上限,因下川文化属于典型细石器传统,而且目前所知的细石器都未越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样的话,便可以确定:下川文化的时代,当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一阶段。

经科学家测定,这一时期距今约1.6至2.3万年。

产生细小或薄长石片的母体叫做石核,而细小或薄长石片正是制作复合工具的主要材料。1973年,在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现了镶嵌着细石叶的骨刀和骨匕首,就是利用截断的细石叶用于复合工具的实物凿证。

结合石镞、扁底三棱尖状器的发现,证明下川文化的主人已经普遍使用复合工具,从而促进了原始生产力的大发展。

石镞,标志着弓箭应用于狩猎活动,它可以安全地缩短人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猎获量。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恰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那可是决定性的武器!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食物,而打猎也成为普遍的“劳动部门”之一。

传说春秋末期,鲁班因被草叶划破手指获得灵感,从而发明了锯,按其发明时间,距今还不到2500年。但根据考古发现,锯的发明时间远远长于这个时间。因为,在下川遗址,考古工作者就发掘出了石锯。

这种锯是在石片一侧或两侧做出几个尖齿,有的锯带有短柄,有的柄还用木、骨等镶嵌,形成了复合工具。也许,鲁班曾对锯进行过改造,改善了锯的功能,使之更高效,加之铁器已用于农业生产,从而使一般的民间工匠使用上了铁锯,人们便以为锯是鲁班发明的。不过,由谁发明的已不重要,这恰恰说明,在每项发明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智慧。

总而言之,下川的细石器因材施用,工序明确、制作精细、形制规范。从功能上考察的话,这些工具可以从事狩猎、采集、收割、加工木器、加工皮革、穿孔、切割、雕刻、制衣等多种形式的生产活动。

既然,下川文化的发掘,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末期有人类居住的痕迹。那么,这又引出了新问题——是怎样的环境让这里居住了大量的人呢?

从下川文化遗址发现的细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来分析,下川文化的主人生活时期,气候比现在温和,他们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区域。浅水里生活着螺和河蚌,深水中生活着鱼,近岸的水边长满了水草,山林里常有牛、鹿等动物出没,野果、兽肉为人类的生存打下了坚实基础,非常适宜人类居住,“下川人”就是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他们的发展表明,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下川遗址的发现,为探索与之技术传统相同,以及广泛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北美等地细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例证。

而在众多研究中,最吸引考古专家眼光的会是什么呢?

是石核!它可是一种比较难琢磨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