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发现中更新世古人类活动的证据

三峡地区发现石制品

一项旧石器研究在三峡地区发现了中更新世古人类活动的证据,共发现16处这一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和石核等石制品。研究人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裴树文、研究员高星,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克里斯托弗·巴依等中外学者。更新世为地质年代第四纪的一部分,距今约200万年至1万年。

裴树文向记者介绍,旧石器文化时代技术体系可分为五种模式。其中,第一种技术模式发源于非洲,以石核制品(如砍砸器)为特征,并随直立人的扩散传播到欧洲与亚洲,又称奥杜威技术体系;第二种技术模式也出现于非洲,又称阿舍利技术体系。对原料利用、石制品类型及个体大小、剥片技术和修理技术等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表明,三峡地区的石器工业属于似奥杜威技术体系。虽然在个别遗址出土了两面修理的石制品,但其缺乏非洲和欧洲等地区典型阿舍利石器工业中通过制坯、成型、修边及薄化处理而成的形态对称且器身薄锐的两面器工具,如手斧和薄刃斧等。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分布与活动状况长期难以破解,首要制约因素在于除了最为重要的遗址、盆地(如周口店、泥河湾盆地、百色盆地)之外,其他遗址的记录数量较少。而通过三峡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者在过去20年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石制品的组合。这些发现有助于对中国境内更新世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进行再思考。

三峡地区是长江上游与中游的枢纽地带。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表明,在这一地区的古动物群属于剑齿象—熊猫动物群这是一种具有亚热带森林环境代表性的动物种群。

研究者经过系统的调查确认了位于洞穴和长江边台地上的16处旧石器时代遗址。通过地貌学、生物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他们认为这些遗址形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至晚期。研究者经过发掘,在这些遗址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分析这些材料有助于增加复原古人类技术状况的可能性。三峡地区更新世的工业具有似奥杜威技术特点,工具包括石核、石锤、石片、断块等。这些石制品主要取材于易在古河床和周边地区找到的磨圆度较高的卵石和石灰岩。大多数石制品个体较大。所有石片都是直接用石锤打击而成,单面砍砸器数量最多,还有少量双面砍砸器、盘状石核、多面石核和两面器。据研究者初步推测,该地区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国际第四纪研究》网站。


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春海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更新世 古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