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大抢救

河南省南阳夏响铺遗址6号墓出土的编钟铭文

河南省南阳夏响铺遗址6号墓出土的编钟铭文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社会科学报:“全部发掘完了!忙乎了这么多年,发掘出了10万多件文物!”10月18日,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钻探部主任乔保同向记者谈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抢救工作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眼下,丹江口大坝已经加高至176.6米,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按照计划,明年10月就要试通水。也就是说,丹江口水库现在就要开始蓄水了。

一 与水“抢”文物

水库要蓄水,干渠要通水。水库淹没区文物全部发掘了吗?总干渠所涉及的文物都发掘搬迁了吗?

“无论是库区还是干渠沿线,所涉及的文物点已全部发掘完毕。”乔保同虽显得有些疲惫,但依然难以掩饰其内心的喜悦。

乔保同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个典型代表。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本信告诉记者:“毕竟我们亲历了一项世纪工程,再苦再累也倍感自豪。”

南水北调工程,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早在1952年10月,毛泽东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开工。

该工程除了加高原有的湖北丹江口大坝,建造途经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长达1431.97公里的总干渠,实施数十万移民大搬迁外,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水“抢”文物。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发掘保护任务与通水期的紧张较量之中,数万名文物工作者打了一个漂亮仗。他们面对前期资金困难、底子不清、人力物力匮乏等困难,积极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了抢救发掘任务。

金秋十月,丹江河畔,轻风拂面,涟漪微起。举目望去,繁忙而喧嚣的大发掘场面已成昨日记忆,星罗棋布的坑穴因回填而不见踪影。所幸的是,记者依然在一个个工作室内,见到了埋头苦干的考古工作者,他们正在对文物进行修复、研究、汇总,并撰写研究报告。

二 王子午墓葬牵出楚国始都

10月19日,记者来到丹江口水库。这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位于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处。这里也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对面的小山坡,叫徐家岭,文物大发掘时,漫山遍野全是人,有考古专家,有来打短工的民工,有维护秩序的警察,还有看稀奇的百姓。”丹江上摆渡的渔民何老三一边载着记者渡河,一边向记者介绍。

“倒腾出来的土堆积如山。那专家的眼贼得很,堆土的地方也不放过,一挖,又挖出来个大人物。”何老三说。

“有哪些大人物?”记者问。

何老三答:“太多了,都是将相王侯,至于叫什么不知道,只知道是楚国的,其中在下寺还挖出个楚国宰相呢!”

丹江口水库于1958年开工至1976年建成蓄水。其间,来自各地的考古工作者在丹江口水库淅川淹没区已发掘各期墓葬989座。

丹江水有涨有落。每年汛期过后,或遇到罕见的大旱季节,一些沉入河底的古墓便“水落墓出”。河边不时会冲出来一些价值连城的青铜器。每年这个时候,盗墓贼、挖宝者便会蜂拥而至。政府一面打击盗墓活动,一面组织考古专家抢救文物。淅川县文物档案中有这样一组数字:自1976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至2000年,丹江口水库淅川淹没区共发掘古墓78座,时代涵盖春秋、战国及汉代。

据崔本信介绍,最具代表性的是于1978年4月在淅川县仓房镇龙山岭下寺发掘的二号墓,竟出土各种器物6098件,其中带有铭文的器物就多达69件。

令考古人员震惊的是,发掘出的一套青铜鼎上竟有“王子午”三个字。王子午,名午,字子庚,实际职务为令尹。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衔,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按照古代礼制,这些礼器一旦刻上名字就不能随便送人。除享用终生外,死后还要陪葬在自己的墓中。所以,发现了鼎的主人也就等于找到了墓主。令尹子庚以七鼎之礼随葬,表明他在楚国地位之高。专家认定,这个墓应该就是楚国令尹王子午之墓。

王子午墓葬的发现,引起了业界的大讨论,并形成了“归宗说”、“封地说”。“归宗说”认为,下寺所在的顺阳川就是历史上的龙城——丹阳城,是楚国最早的都城。楚国令尹王子午死后葬在这里的原因就是意在归宗。“封地说”则认为,这里可能是王子午的封地,死后葬于封地,符合常理。

但随着一个又一个楚国王侯墓葬,特别是一个叫“克黄”的人的墓葬被发掘,王子午“归宗”一说才被绝大多数专家认可。

1990年2月,河南文物考古队又在淅川县仓房镇的和尚岭、徐家岭墓地实施文物抢救性发掘,并再次发掘出了带铭文的楚国青铜鼎。铭文有“克黄之升”和“克黄之壶”等字。据专家讲,“之升”表明这个鼎是升鼎,那么“克黄”是谁呢?据《左传》记载,当时有一个叫箴尹克黄的人。“箴尹”即为谏官,而这个官名叫克黄。

克黄与“王子午”都是楚国高级贵族,均担任过重要官职,他们的墓葬相距不过区区400米!如此之多的楚国贵族之墓出现在这里又说明了什么呢?王子午去世的公元前559年,楚国国都已迁至郢都很久了。但这里由于埋葬了如此多的楚国贵族,因此,这里也不是哪一个官僚的封地。专家推断,楚国贵族墓群所在的顺阳川即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龙城,即楚国始都。

三 再现宋代宰相墓

2005年4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

乔保同告诉记者,自2005年开始,他就与同事一道奋战在南水北调中线考古发掘工地一线。一直到两个月前才结束战斗。他说自己参与了马山根遗址、东沟长岭楚汉墓群、徐家岭楚墓群等30多个文物遗址的发掘。

截至2013年4月底,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完成了265处地下文物点的考古发掘工作,完成考古发掘面积85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0.6万件(套)。其中出现多个有价值的考古发现。

乔保同印象最深的是徐家岭3个楚墓遗址的发掘,共发掘出土了包括5件青铜鼎在内的50余件青铜器,及礼器、乐器、车马器等众多随葬器物。

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一件肩部刻有49个字铭文的青铜鼎。铭文译成现代文为:“唯正月初吉,岁在涒滩,孟甲,在奎之际,蔿夫人择其吉金,作铸赴鼎,以和御汤,长赖其吉,永寿无疆,蔿大尹嬴作之,后民勿忘。”

乔保同告诉记者,49个字的铭文同时使用了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两种纪年方法,为春秋战国之际历法用岁星纪年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岁星纪年文字材料,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安阳段宋代宰相韩琦及其家族墓地的发掘,是南水北调文物发掘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中,韩琦墓规模宏大,制作工艺精湛,是少见的宋代宰相墓葬,出土的韩琦及其夫人墓志、韩琦孙韩治墓志,对于宋代宰相级贵族丧葬制度、韩琦生平,以及北宋历史等相关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文物专家称,通过对韩琦及其家族墓地的考古发掘,明确了该处为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及其家族墓地。特别是韩琦墓上的地上建筑和照壁类建筑基址的发现,是宋代墓葬考古中第一次发现。韩琦及其家族墓地的发掘为研究宋代宰相一级的高级贵族陵园制度、墓葬形制及宋代北方墓葬形制演变、宋代丧葬习俗等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

韩琦墓志长宽约1.55米,志文6000余字,志文与史载相互印证,特别是韩琦墓志文字与以往历史记载的墓志内容相对比,订正了原来文字中的错误,还原了其本来面目。

韩琦及其家族墓地发现多方墓志,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大墓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

四 武当山遇真宫抬高复建

2013年10月21日,记者赶到位于湖北省的丹江口市。这个与河南省淅川县一河之隔的县级市,目前已建立起一座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

该市博物馆党委书记陈毅刚告诉记者,这座博物馆是为了南水北调文物保护而专门建造。其中湖北省政府出资350万元,丹江口市政府出资5000万元。项目于2011年10月竣工,当年12月20日正式开馆。而该博物馆专门用于南水北调文物保存的库房面积为1700平方米,完全可以保存整个丹江口市范围内出土的文物。

陈毅刚告诉记者,目前湖北省丹江口市的田野考古发掘都已经结束,所有出土器物待各项目发掘单位整理后,最终都要交回丹江口市博物馆。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重要文物保护点,武当山遇真宫的保护方案曾广受社会关注。

遇真宫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的九宫之一。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此结庵修炼,取名会仙馆,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为张三丰敕建殿堂、斋房、方丈、阁楼等97间,嘉靖年间扩大到396间,总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月21日中午,记者赶到武当山脚下的遇真宫,看到有三处古建筑被施工架圈着。据施工人员讲,南水北调重点工程的实施将使丹江口水库的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到170米,遇真宫处于丹江口水库的淹没区,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将淹没在江里。为此,专家们曾提出三种保护方案,即“就地抬高保护”、“筑堤围堰”和“异地迁建”。

三方案各有利弊。“异地迁建”不符合原真性的文物保护原则,虽然所需费用最低,但是最先被否定。“筑堤围堰”是被普遍接受的保护方案,即在遇真宫前筑一道长堤,与水库隔开。“就地抬高”,即将整体顶升15米。2011年6月,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遇真宫“垫高保护工程”设计方案。

具体做法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文物解体,将中宫古建筑构件、宫墙全部拆除;第二步,土石方垫高,在11万平方米的基础上用土石方整体垫高15米,与此同时,对山门、宫门采用现代新技术顶升15米;第三步,文物复原,对中宫文物古建筑全部修缮,对东宫、西宫遗址构件全部复原。

在遇真宫复建现场,记者看到目前正在复建的山门及两处侧宫门。

五 京石段文物先行发掘

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处长张文瑞告诉记者,自2005年4月至2010年9月,河北省文物局历时5年已完成了100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存的考古发掘工作,其中34处古墓葬群、66处古遗址。发掘面积274800平方米,发掘大中小型古墓葬2633座,出土文物21177余件(套)。

张文瑞说,在南水北调中线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河北段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各时期的文物遗存,基本建立了河北中南部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出土一批精美的文物,有三项入选年度“全国考古重要发现”,即保定市的唐县淑闾遗址、唐县北放水遗址、徐水县东黑山遗址,一项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即磁县北朝墓群的东魏元祜墓。

河北宋代壁画墓搬家之举,是此次文物大抢救的一大亮点。邯郸磁县宋代壁画墓葬建筑形制为砖砌仿木结构,墓内壁画艺术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

2010年4月,为了使得该墓葬既不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又能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经过几番论证,最终通过铺设特殊道轨、利用杠杆原理,于2010年6月15日将墓葬整体迁出。并于2010年12月31日将墓葬整体迁入2公里外的磁县北朝墓群博物馆。

而与河南段及湖北段文物保护不同的是,为了解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用水难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石家庄至北京段必须在奥运会举办前实现提前供水。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经河北省涿州市穿拒马河进入北京市。北京段的文物保护工作涉及房山区、丰台区、海淀区。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郭京宁告诉记者,为保证南水北调京石段为奥运会召开提前供水,保证文物安全,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专门成立南水北调考古工作队,全面负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的文物保护工作。

自2005年7月至2006年9月,北京市南水北调考古队先后在输水管线施工范围内完成了南正遗址发掘区、岩上墓葬发掘区等8组遗址点文物发掘考古工作,共实施文物勘探272万平方米,考古发掘16360平方米,共清理各时期的墓葬120余座,为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建设按期竣工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手记:南水北调后期文保研究任务艰巨

记者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一串数字:150000、106000、21177,分别是湖北、河南、河北三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发掘的文物件数。

如此之多的文物是数万考古人员花费长达8年时间在南水北调第一线,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抗着严寒,一铲铲、一刷刷,发掘清理出来的。

这里有楚国的青铜鼎,宋代的墓志铭以及将相王侯的宝剑、碧玉……每一件文物都是宝,都传递着古代的信息。

   虽然这些信息有时是零碎的、模糊的,但自从它们出土的那一天起,就被文物专家视为掌上明珠。它们曾获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荣誉,或依然在空寂的室内正在被考古专家整理、修复、研究。

如此之多的瑰宝珍珠,被一条主线——中国大地乃至世界大地上蓦然挖就的大运河——南水北调总干渠穿了起来。至此,一条新的文化长河、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一幅新的文明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如此之多的瑰宝摆放在哪里?如此之多的瑰宝谁来保护?如此之多的瑰宝何时能让我们亲密接触,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摆在了人们面前。

一路采访记者有忧有喜。忧的是一些地方的南水北调文物博物馆成了难产儿,致使推积如山的文物任意堆放。喜的是,湖北省和丹江口市已经联合投资5350万元在丹江口市建成了南水北调博物馆,存放和展示发掘的文物。河南省文物局拿出专项经费举办青铜器修复保护培训班,为保护修复这些文物培养更多的人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于明年10月试通水。记者期望,相关部门也应像重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重视文物发掘一样,重视文物的修复、保护、研究和展示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瑰宝释放出应有的光彩,为文化增色,为文化强国出力,为人类造福。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南水北调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