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科研的“服务区”——记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

(神秘的地球uux.cn)据中国科学报:初冬之夜,记者到达位于无锡市康山头的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以下简称太湖站)。次日清晨,周围的景色清晰起来:近处满树的桔子压弯了树枝;远处的渔船在波光粼粼中起航。

负责后勤的王云仙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刚到站里来的时候,朱广伟还是学生嘞,现在他带的学生都来了一批又一批了。”

王云仙到太湖站如今已是第13个年头,见到新面孔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以下简称地湖所)研究员朱广伟在科研之余,还帮忙接待来太湖站取经的客人。

11月28日,朱广伟迎来了33位来自亚太经合组织(APEC)环境培训班的学员。“从1988年建站以来,平均每年有30到40人次的外国专家访问太湖站。”朱广伟说完,转过头去用英语回答一位墨西哥学员关于水藻的疑问。

像这位墨西哥学员一样,不少人都对湖中生态围栏实验区成片漂浮的绿色水藻心生好奇。“这些是蓝藻,是昨晚被风浪打进来的,说明太湖的治理和环保工作还任重道远。”朱广伟解释说。正因为“任重道远”,这个面朝太湖、背靠田园的站点才有了一群从事湖泊科学研究的人员。

地湖所博士生何虎的实验已开展了一个多月。早晨,又瘦又高的何虎与地湖所的硕士生朱小龙带上水桶、标着数字的瓶瓶罐罐和YSI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来到湖边的实验区采样。

实验区共有12个白色的圆柱形大桶,每只桶都装了底泥和湖水。测完桶里水的采光度和水质指标后,他们爬上用水泥砌成的半人高的实验水池,水池里并排放着两只蓝色水箱,每只水箱装着8个大的广口瓶。何虎将瓶子里的水摇匀,再将摇匀的水倒进量筒,朱小龙把用量筒量好的水装进白色的小瓶。

“我在养虫子。”何虎笑着递过装满了水的广口瓶,以便让记者看清那些以藻类为食、在水里蹦蹦跳跳的小虫,“因为机器的控制,两个箱子的水温温差可以保持在3摄氏度,以便研究不同温度下水生微生物对藻类的捕食压力。”

太湖站还有不少高校的湖泊科学研究者。杜薇来自河海大学,她同地湖所研究生戴淑君和成晓奕一起,乘着小船在太湖上“晃荡”了一天,为名为“太湖生态系统净化污染物能力与目标水质容量模型”的课题做前期考察。

该课题负责人是太湖站“百人计划”入选者罗潋葱,为了这个课题,他专门从太湖站开车一个小时去东山站安插支架,用以放置大气降水降尘自动采样器,测量降雨降尘中的氮磷含量。

湖边寒风凛冽,罗潋葱在湖边将水泥和沙石混好,挖好深坑,将支架立于深坑中,并用水泥沙石和竹棍固定,干完一下午的活,罗潋葱长舒一口气,一边说着,一边把铁锹、锄头放进后备箱。

提到太湖站的“外来人员”,太湖站常驻科研人员薛静琛说:“10月中旬,我们这里来了一批中学生做社会实践活动,都是14到18岁的青少年,以‘守望地球家园’为主题,研究太湖蓝藻形成的机理。”

在太湖站站长秦伯强看来,太湖站像个“服务区”,“只要是作太湖研究的,想来都可以来,我们给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和便利,现在我们的床位也比以往多了”。

近两年,太湖站多的不仅是床位。11月18日,太湖站拥有了一艘价值300万元的科考船。“我们去年5月提出需要一艘船作为科研设施,当年8月中科院就批准了,最近已验收完毕。”秦伯强说,这艘船让科研人员“下湖”的安全指数提高了不少。

目前,太湖站拥有4000平方米的实验室、生活和会议用房,建有标准气象观测场,3D高梯度观测铁塔和27000平方米的生态围栏实验区,还有多普勒三维流速仪、凯氏定氮仪等各类仪器设备。最近几个月,生物楼、实验楼、标本室等基础设施也作了装修。

“条件好多了,欢迎大家到这里来研究和指导。”在会议室里抬眼就能望见太湖,秦伯强说。窗外,斜阳映红的湖面上不时掠过三两只白鹭。而此时,王云仙又开始忙着为科研人员烹饪起拿手的无锡红烧肉了。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湖泊 生态系统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