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汪筱林:有三项成果为首次世界级翼龙考古研究的重大发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科考队队长汪筱林接受天山网专访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科考队队长汪筱林接受天山网专访

天山哈密翼龙蛋

天山哈密翼龙蛋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天山网(刘霞):6月6日,哈密翼龙重大发现与研究成果发布会新疆哈密地区博物馆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哈密科考队通过近十年考察得出的有关哈密翼龙的此项发现,引起国际业界瞩目。

为此,天山网记者特别专访了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科考队队长汪筱林。

三大首次世界级翼龙考古研究发现 引业界关注

据了解,在当天发布的哈密翼龙考古成果中,有三项成果为首次世界级翼龙考古研究的重大发现。

汪筱林介绍,在哈密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白垩纪翼龙化石分布区,不但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处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

汪筱林说,迄今为止除了这次发现的5枚三维保存的哈密翼龙蛋外,已知仅有4枚二维压扁的翼龙蛋化石的报道,其中三枚来自中国辽西地区,一枚来自阿根廷。

另外,此次对翼龙形态发育的特征的发现成果也是世界翼龙研究的首次。哈密翼龙最明显的个体发育差异表现在上、下颌的前部,即随着个体发育从幼年到成年,上、下颌前部逐渐出现明显的侧向膨大。哈密翼龙头骨发育的大小、形状和厚薄的不同头饰也是鉴别雌、雄个体的标志。

哈密翼龙发现对未来研究带来重要考证依据

据汪筱林介绍,此次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就是5枚三维保存的哈密翼龙蛋化石,可以说是世界翼龙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国际古生物学界对这一发现和研究给予高度评价。

通过对5枚翼龙蛋宏观形态、蛋壳显微结构和元素组成等方面的研究,与现生爬行动物的蛋进行对比后,发现哈密翼龙蛋的宏观形态、蛋壳结构与现生爬行动物如蛇类的某些“软壳蛋”非常相似,蛋壳具有双层结构,即外层是一层薄的钙质硬壳,内层为较厚的革质状软质壳膜,壳膜厚度可达钙质硬壳厚度的三倍。

由于软的壳膜厚度大的原因,蛋化石都保存完整仅表现为明显的挤压变形,在同一枚蛋壳上可同时观察到塑性变形和脆性破裂,它们与现生的一些蛇类如锦蛇的蛋非常相似,而之前发现的4枚翼龙蛋都没有观察到这一完整的蛋壳结构。

汪筱林说,这项研究发现为羊膜卵壳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化石证据,填补了翼龙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研究上的空白。

另外,哈密翼龙化石的数量巨大、属种单一等特性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从哈密翼龙每一块分散保存的头后骨骼和没有被搬运破坏的痕迹可推断出,翼龙在距今一亿多年前,由于湖泊中的突发性大型风暴而导致生活在湖边和翱翔于天空中的翼龙群遭到毁灭性灾难事件致死亡。

综合以上,不难研究出哈密翼龙的生活习性、繁殖习性、生态习性、性别比例等,甚至可以从这些继而推断出当时哈密地区的气候特征、地质构造等,这些都将为哈密地区科考提供大量而有效的考证依据。

呼吁大家共同保护哈密现有文物

说到目前哈密的环境资源,汪筱林表示,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保护文物这方面的问题。

汪筱林说,新疆哈密是地球留下的一块宝地,这里有三千年前的古人类和古墓群,现在又发现了一亿多年前自然界的生物,还有多种化石记录,这里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结合地,也是地质现象与人类文明的共同考察地,希望老百姓都能有自觉地保护意识,将这些文物保护起来。

同时,在发布会上还特邀了国土资源部环境处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厅、哈密地区国土局的相关人士参会,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协助哈密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化石产地,建立遗址博物馆。这不仅对新疆哈密当地乃至国家都能带来不同凡响的意义,也为新疆哈密科学文化旅游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崛起进行中能够取得辉煌成绩。

相关报道

天山哈密翼龙(Hamipterus tianshanensis)复原图

天山哈密翼龙(Hamipterus tianshanensis)复原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天山网(刘霞):6月6日下午,“哈密翼龙重大发现与研究成果发布会”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哈密科研科考基地”揭牌仪式在哈密地区博物馆召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哈密科考队通过近十年的野外考察成果在会议上发布,新发现的哈密翼龙化石分布区不但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处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项目负责人、科考队队长汪筱林带领科考队详细研究了哈密地区发现的约40个同一属种的雌、雄翼龙个体和它们的5枚蛋化石,并把这一新的翼龙命名为:天山哈密翼龙(Hamipterustianshanensis),以纪念化石的发现地及天山201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汪筱林介绍说,目前在该翼龙居群中发现了大量同一属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幼年和成年的雌、雄个体以及翼龙蛋化石。这一重要的发现和研究,对于在翼龙的性双型、个体发育、翼龙蛋及其蛋壳显微结构、生殖和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此外,哈密翼龙头骨发育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和不同厚薄的头饰是鉴别雌、雄个体的标志,也属世界首次发现。

据介绍,哈密翼龙属于大型翼龙类,其成年个体的翼展可达3.5米。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幼年和成年雌、雄个体的发现和保存完整的头骨和下颌,使科考队对翼龙的个体发育特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哈密翼龙最明显的个体发育差异表现在上、下颌的前部,即随着个体发育从幼年到成年,上、下颌前部逐渐出现明显的侧向膨大,在较小的幼年个体中几乎见不到这一现象,而在较大的成年个体中这一膨大现象较为明显,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其膨大越来越明显。汪筱林说,这一个体发育特征在已知的翼龙类群尚属世界第一次发现。

据了解,哈密翼龙及其蛋化石的发现是翼龙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国际古生物学界对这一发现和研究给予高度评价。有两位论文匿名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这是翼龙研究200年来最令人激动的发现之一,代表了翼龙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具有巨大的潜在和直接的影响潜力。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董军社与哈密地区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吴华敏共同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哈密科研科考基地揭牌。

董军社表示,希望能够与哈密当地开展更多的合作,在考古发现工作中研究出更多的成果。

相关报道

天山哈密翼龙(Hamipterus tianshanensis)复原图

天山哈密翼龙(Hamipterus tianshanensis)复原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新疆日报网(张彦莉):6日下午,“哈密翼龙重大发现与研究成果发布会”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哈密科研科考基地”揭牌仪式在哈密地区博物馆举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哈密科考队近十年的野外考察成果在会议上发布,新发现的哈密翼龙化石分布区不但是世界上已知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处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项目负责人、科考队队长汪筱林带领科考队详细研究了哈密地区发现的约40个同一属种的雌、雄翼龙个体和它们的5枚蛋化石,并把这一新的翼龙命名为:天山哈密翼龙(Hamipterus tianshanensis),以纪念化石的发现地及天山201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汪筱林介绍说,目前在该翼龙居群中发现了大量同一属种、不同发育阶段的幼年和成年的雌、雄个体以及翼龙蛋化石。这一重要的发现和研究,在翼龙的性双型、个体发育、翼龙蛋及其蛋壳显微结构、生殖和生态习性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此外,哈密翼龙头骨发育的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和不同厚薄是鉴别雌、雄个体的标志,也属世界首次发现。

据介绍,哈密翼龙属于大型翼龙类,其成年个体的翼展可达3.5米。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幼年和成年雌、雄个体的发现和保存完整的头骨和下颌,使科考队对翼龙的个体发育特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哈密翼龙最明显的个体发育差异表现在上、下颌的前部,即随着个体发育从幼年到成年,上、下颌前部逐渐出现明显的侧向膨大,在较小的幼年个体中几乎见不到这一现象,而在较大的成年个体中这一膨大现象较为明显,而且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其膨大越来越明显。汪筱林说,这一个体发育特征在已知的翼龙类群尚属世界第一次发现。

据了解,哈密翼龙及其蛋化石的发现是翼龙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国际古生物学界对这一发现和研究给予高度评价。有两位论文匿名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这是翼龙研究200年来最令人激动的发现之一,代表了翼龙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具有巨大的潜在和直接影响力。

据悉,迄今为止除首次发现的这5枚三维保存的哈密翼龙蛋外,已知仅有4枚二维压扁的翼龙蛋化石的报道,其中三枚来自中国辽西地区,一枚来自阿根廷。

相关报道

天山哈密翼龙(Hamipterus tianshanensis)复原图

天山哈密翼龙(Hamipterus tianshanensis)复原图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新疆经济报(张丽霞):6月6日,在哈密地区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对外宣布,通过十年的野外考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哈密地区发现了世界上已知规模最大和最富集的翼龙化石产地,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处三维保存的翼龙蛋和雌、雄个体共生的翼龙化石遗址,这一发现被国际古生物学界盛赞为翼龙研究200年来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一亿两千万年前或因风暴覆灭

十年的考察中,汪筱林协同队员共发现约40个同一属种的雌雄翼龙个体和它们的5枚翼龙蛋化石,距今约一亿两千万年前,均位于哈密下白垩纪统层。

“我们推测,当时,湖泊中应该发生了大型风暴,导致生活在湖边和翱翔于天空中的翼龙遭到毁灭性灾难而集群死亡,并和它们产在湖岸潮湿的沙滩软泥中的蛋快速埋在一起。”汪筱林说,他们发现的翼龙分处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如果不是突发性的灾难,不同发育阶段的翼龙不可能突然集体死亡。

汪筱林认为,早在一亿两千万年前,现在发现翼龙的位置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因为翼龙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而且需要猎食大量的鱼类,如果湖泊太小,则无法满足翼龙的捕食需求,此外,如果湖泊过小,也无法形成巨大的风暴。

据此,汪筱林描绘出,一亿两千万年前,在一片乌云密布的天空中,作为空中霸主的翼龙或在天际翱翔,或在俯冲捕鱼,突然间出现的强烈风暴将这些空中霸主裹挟进去,从此长眠地下。“从不同的化石层可以推算出,原先的这片湖泊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强烈风暴。”汪筱林说。

“戈壁滩上地表风化非常严重,对于暴露在地表的化石,我们已经进行了抢救性采集,有些则做了原地埋藏。”汪筱林说,未来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翼龙化石标本。

命名为天山哈密翼龙

此次考察发现,位于哈密的翼龙具有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最大的特征是它们头骨上有发育明显的头饰——前上颌骨脊。

“他们嘴巴巨大,这在已知的翼龙类群中尚属首次发现。”汪筱林分析说,这是因为它们成年后食量变大,需要通过更大的嘴巴来提高抓鱼的准确性。

中科院将这一新的翼龙命名为天山哈密翼龙,一方面用以纪念化石的发现地哈密,另一方面纪念新疆天山2013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汪筱林说,天山哈密翼龙的发现,革新了有头骨脊翼龙性双型的观点。

由于翼龙化石数量稀少,同一属种、不同发育阶段的翼龙化石更是罕见,此前科学家们多是通过观察翼龙盆骨的大小来判定雄雌,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分辨标准。

在天山哈密翼龙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数十个天山哈密翼龙的头骨中,毫无例外的都发育有头饰,这些头饰从头骨的前部开始向后延伸形成一个头骨脊。

“不同大小、形状和厚薄的头饰,是鉴别天山哈密翼龙雌、雄个体的标志。”汪筱林说,头骨脊的有无则是不同翼龙类群的重要形态学鉴别特征。

翼龙蛋填补部分研究空白除了翼龙特征的不同,另一个令国际考古学界惊喜的,便是首次发现了“三维保存”的翼龙蛋。所谓“三维保存”,就是指翼龙蛋化石未被压扁,呈立体形状。

目前,世界上仅有4枚翼龙蛋化石,其中3枚来自中国辽西地区,一枚来自阿根廷。这次研究的翼龙蛋为近两端对称的长椭圆形,翼龙蛋的长度仅为6.5厘米,甚至比一颗鸡蛋都小。

“通过和现生的爬行动物以及鸟蛋对比,我们发现,翼龙蛋与蛇类等爬行动物的"软壳蛋"非常相似。”汪筱林说,哈密翼龙蛋外层钙质硬壳较薄,内层壳膜是外层硬壳厚度的三倍,由于软的壳膜厚度大的原因,蛋化石都保存完整仅表现为明显的挤压变形,在同一枚蛋壳上可同时观察到塑性变形和脆性破裂。

天山哈密翼龙蛋的宏观形态特征及其蛋壳显微结构的研究,为羊膜卵壳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化石证据,填补了翼龙繁殖行为和生态习性研究上的空白。6月5日,国际著名刊物《现代生物学》(CurrentBiology)在线出版和印刷版上以封面文章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825005)、国家973项目(2012CB821900)、中科院百人计划和中科院古脊椎所野外发掘经费和重点部署项目的资助。

当下最重要的是保护

汪筱林是世界上少有的翼龙研究者之一,2005年,当他看到那几片破碎的翼龙化石时,便火速前往哈密考察,当他发现这里可能是一片翼龙化石富集区时,内心的喜悦和担忧便整整困扰了他近十年。

“这些是极其珍贵的考古资料,对远古时代的考古有巨大的价值,但是如果过早地暴露,可能被人为破坏,那可就再也不能复制了。”汪筱林说。

为此,每年他都带领固定的5到7人,前往哈密进行数月的考察研究。“在哈密工作的这些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妙的时段。”汪筱林说。

由于常年在阳光下暴晒,汪筱林通体肤色较黑,“脸上、手上、嘴唇经常干裂,我们都习惯了,还经常遇到沙尘暴,有一次沙尘暴特别大,我们整整在车里躲了大半天,满嘴都是沙尘。”汪筱林说,“现在发现的化石已经越来越多,和考古研究相比,当下更重要的是保护,我们希望能够动员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将这一片难能可贵的珍宝保护起来。”

6月6日下午,在哈密地区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哈密科研科考基地正式成立。哈密市市长莫合买提·尼亚孜说,他们将协同多方力量,争取将这一片化石富集地申报为国家地质公园,以期能够更好地保存这些翼龙化石。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汪筱林 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