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植物“木乃伊”化石——新种“周氏似纵”

蒙古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植物“木乃伊”化石——新种“周氏似纵”

蒙古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植物“木乃伊”化石——新种“周氏似纵”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扬子晚报网1月5日讯(朱姝):说到化石,人们就会想到就是在石头上“压”出印痕。但是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专家近期发现了一批距今超过1亿年前的三维立体的裸子和被子化石大约有10多种,这些化石被专家称为“木乃伊”化石,虽然接近于“褐煤”的状态,却完美保存了当年的“模样”。根据研究,此次发现的新种“周氏似纵”是现生的杉木的“直系祖先”。近期,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古植物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上。

历经1亿多年,“木乃伊”化石“大有内容”

从三年前开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专家就在蒙古早白垩世地层中进行化石采掘,结果让他们吃惊,专家们接二连三发现了近十种裸子、被子植物,它们和一般化石平面化的保存方式不同,一般都是立体化保存的,这些化石距今已有1亿1000万年,样貌仍然活灵活现。而去年发现的新种“周氏似纵”。化石材料同样为三维立体保存,球果,雄球花和营养枝叶直接相连,形态上与现生杉木非常类似又略有不同,化石新种以古植物学家周志炎院士的姓氏命名。该所史恭乐博士告诉记者,这些立体化保存的化石是非常罕见的,它们被称为“木乃伊”化石。“以周氏似纵这个化石新种来说,不仅样貌保存完整,如果打开这些化石的果实,会发现里面种子也得以完美呈现,非常难得。”这样化石为何能保存的这样完美?史恭乐博士表示,在1亿1000万年前,蒙古早白垩世的这个地层为一片沼泽,它应该是遇到了一种特殊的灾难,使得大批植物因为“机缘巧合”与空气快速隔绝,在沼泽地环境中被迅速埋藏“封存”,形成了化石。

沧海桑田,这些化石已经接近“褐煤”

今天的蒙古地区,气候寒冷。但在1亿多年前,那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温暖、潮湿,是原始的裸子、被子植物舒适的“家”。“经过1亿多年的沧海桑田,这一片的地层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煤田。”史恭乐博士告诉记者。事实上,这一批裸子、被子植物的“木乃伊”立体化石就是在这片煤田中发现的,,这些化石已经被煤化,虽然还没有变成最后的“煤”,但是也已是接近煤的“褐煤”状态。如果这些立体化石不是在近期被发现,在过一段时间,它们有可能就彻底变成煤了,不会再像现在这样栩栩如生地保存当年的“模样”。有的植物在合适的条件下,根本不需要亿年就变成了煤,为什么这些裸子、被子植物经过了1亿1000万年,还处于褐煤的化石状态?对此史恭乐博士分析说,这可能和当地的环境、埋藏地层的压力等多方面条件因素有关。有的地方成煤快,有的地方成煤就相对慢些。

新发现的新种和杉木同一“家族”

据记者了解,目前这10多种被子、裸子植物“立体化石”还在研究中,而新发现的化石新种“周氏似纵”,和再生的杉木属的果实非常相似。只不过剥开这些化石的果实,种子比现生种要多一些。 “周氏似纵”和现在的杉木究竟是不是“一家”的呢?据介绍,研究团队完全基于形态数据学的传统方法,对包括柏科现生种和早期柏科化石种在内的22个类群进行了分支系统分析,整体重建了新发现的这个化石新种“周氏似纵”家族图谱。研究结果显示,侏罗纪和白垩纪类似杉木的化石类群和现生杉木是同一个家族的同一个分支。另外,现生的杉木属仅生活中东亚南部的状况不同,而早在侏罗纪、白垩纪杉木的祖先遍布整个北半球。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化石 蒙古 新种 早白垩世 植物 周氏似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