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天文七十载--王绶琯院士

痴迷天文七十载--王绶琯院士

  天空中有万千繁星,其中有颗小行星叫做“王绶琯星”;人世间有位耄耋老人,他不断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平易近人,循循善诱。他,就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

  从最早阅读张钰哲等人的天文科普书籍开始,王绶琯与天文学已经交往了70多年。

  在1949年前,王绶琯的主业是学习造船,直至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然而,从小对天文学的痴迷,使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天文学方面。1949年,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王绶琯写信给当时伦敦大学天文台台长格里高利先生,请教一些天文学的问题,也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很快,他就获得了这位天文学家的肯定,并被建议到其所在的天文台工作。

  “我当时没有做什么考虑,就是一种本能的选择。”离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放弃即将获得的硕士学位和上尉军衔,王绶琯来到伦敦大学天文台,开始新的人生轨迹。

  1952年,王绶琯接到邀请,请他回国参与新中国天文学的学科建设。次年,王绶琯回国,被安排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

  自1932年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波,实际上却是5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无线电射线的研究,并且从一开始就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中国决定研究这一新学科,在当时是很大的飞跃,从此中国人开始用无线电的眼睛看宇宙了。虽然此前王绶琯并未接触过无线电、射电领域,但作为国家建设的需要,他还是全心全意地接受了这项任务。

  “有很多人一起工作的,我只是其中的百分之零点一吧。”王绶琯说。

  回首几十年的天文学路程,王绶琯坦言“从未产生过厌倦感”。对于他来说,这个领域有太多新的东西需要去探索,去追寻。而每一次的研究机会都来之不易。“越是不容易得到的,就越是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些机会都是很难得的,所以我还没有机会去产生厌倦感。”

  不久前,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新落成了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其中所应用的“大口径与大视场兼备的天文望远镜”新概念,就是王绶琯与苏定强院士共同提出的。

  “这可能是我在天文学领域里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提起LAMOST这个宝贝,王绶琯的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以后,我就要多花时间跟青少年朋友们在一起,多做些科普活动,帮孩子们发现科学的乐趣,培养年轻人投身科学,那我们离诺贝尔奖就不远啦!”“如果孩子们都对科学产生兴趣,那么总会发现一些有天分的孩子,我们还用为科学的明天担心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  姝  蒋建科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天文 院士 王绶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