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找到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之谜的线索

  2.5亿年前的小虫子们胃口怎么样,它们爱吃啥“菜”,古生物学家正在从一种名为“虫蚀迹”的奇特化石中寻找答案,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昨日告诉记者,通过研究这些小虫子的牙齿印,可以为破解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之谜找到线索。  

  陆地古昆虫完整尸骨很难找  

  专家介绍,地球上自6亿年前出现动物以来,生物的衍化可谓是历尽劫波,一共经历过6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公众最熟悉的,要数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次大灭绝,那一次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但相比之下,其实二叠纪末期的一次生物大灭绝意义更为重大,这一发生在2.5亿年前的“灾难事件”的结果是,陆生生物大约70%的科未能摆脱灭绝的命运;海洋中则至少有90%以上的物种在这一时期消失。陆地上超过3/4的脊椎动物消失了,蜥蜴类、两栖类、兽孔目爬行类也急剧衰落。通过这次生物大洗牌,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也彻底更新,地球历史由此发生转折,由古生代走向中生代。  

  关于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幕后黑手”目前学术界给出了多位“嫌疑犯”,海平面下降、大陆漂移、外星球撞击、硫化氢气体爆发……但要想抓到真凶,还得有确凿的证据,而相关的化石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让众多科学家挠头的是,由于化石形成和水体密不可分,所以目前保留下来的海洋动物的化石很多,而陆地动物的化石却很少。专家告诉记者,在二叠纪时期,估计陆地上生存着几十万种昆虫,占陆地生物的四分之三,但至今科学家发现的昆虫化石不过几百种。所以现在研究这次生物大灭绝的“破案高手”们,往往只能依靠海洋生物化石进行推理,而当时陆地上的生物灭绝程度究竟是怎么一个场景,却一直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  

  根据“牙齿印”研究昆虫祖先  

  陆地动物的化石为什么这么少?中科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王博博士称,这一定要有机缘巧合,昆虫死后落在土壤里会很快腐烂,除非遇到火山喷发,迅速将其掩埋;或者刚好被水流冲进湖泊,迅速被沉积在湖底,才有可能形成化石。既然古代动物的“遗体”很难找到,科学家们只好另辟蹊径,开始寻找起关于这些动物“生活工作”的蛛丝马迹。这一研究有了意想不到的进展。王博说,昆虫在陆地上要取食、筑巢,就会在植物上形成破坏的痕迹。也就是说,昆虫吃过的“牙齿印”会留存在植物上,而这样的植物化石在南京被发现。这种被专家陈伟称为“虫蚀迹”的化石,将成为解开这一生物大灭绝之谜的“金钥匙”,并为专家推断气候变暖与虫害加剧之间关系提供证据。  

  在南京市栖霞的湖山,有保存完好的距今2.6亿年的龙潭组植物化石。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近期对这批化石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这种“虫蚀迹”化石的出现率达到5%。也就是说,20块植物化石就有一块留有昆虫的“牙齿印”。在生物大灭绝之前,动物们“最后的晚餐”吃得如何,成了专家们探寻的热点。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专家们注意到,当时的昆虫多以边缘取食为主,浅尝辄止。是虫子们胃口不好吗?王博解释道,这应该可以推论到在2.6亿年前,南京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昆虫可以吃的粮食实在太多了,所以它们一点也不爱惜粮食,喜欢东咬一口西咬一口的。而同时,这些虫子都很挑食,它们喜欢吃一种带羊齿的植物,其他的植物它们往往懒得品尝。可惜的是这种衣食无忧的日子是无法持续下去的,到将近2.3亿年前的时候,它们就遭遇了灭顶之灾。  

  专家在找大灭绝凶手作案痕迹  

  在死亡来临之前动物们的胃口如何?科学家们需要寻找更多更接近当时的化石,需要更多的科技手段进行分析,王博说,对于昆虫牙印化石的研究在国内才刚刚开展,可以说是个新兴领域。而在国外,古生物学家已经搜集了几万块“虫蚀迹”化石。目前国内古植物学家和古昆虫学家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还没有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所以现在许多牙印化石上的信息还有待破解,其中肯定有关于生物大灭绝的凶手作案的痕迹。  

  此外。通过研究这些痕迹化石,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气候变化对昆虫演化的影响,包括昆虫的生物多样性、取食习惯等,以及气候变化对植物和昆虫发育的影响,并以此推断,气候变暖究竟会不会导致虫害加剧……


新华报业网 仇惠栋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大灭绝 古生物学家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