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

  从佉卢文到满文:40种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文字博物馆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厅”,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在中国社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也展示了像粟特文、龟兹文等虽然在中国文字史上昙花一现,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了解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来到博物馆第四展厅,观众将分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和创新民族文字3个单元遍览中国民族文字大家庭的成员。

  最早传入我国的古代民族文字是在公元2世纪左右的佉卢文,流行于今天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一带。之后,中国又相继传入粟特文、吐火罗文、回鹘文等,还相继出现了仿造汉字而创建的西夏文、女真文等。

  古代民族文字创制较晚的是满文,1616年,努尔哈赤命人仿蒙文创制,1632年,皇太极命人改进。这些文字都曾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最终因种种原因而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历史上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的少数民族文字主要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

  蒙古文是在回鹘字母的基础上创制而成;藏文相传为公元7世纪由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借鉴梵文创制而成;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基础上形成的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原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张公瑾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国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了10余种少数民族的文字,比如新创的壮文、布依文。”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展厅里陈列着用壮语编写的小学生教材、壮汉英词典等实物。新中国成立后,语言学家和壮族民族语言工作者遵照中央政府关于帮助无文字民族创制文字的指示,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创制的壮文,于1957年批准为正式文字。

  “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共同保留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血脉。”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倡议者、郑州大学教授王蕴智说,“我在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倡议书和设计方案中,都把少数民族文字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字史中,汉字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相互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曾借助汉字表达。有的少数民族则根据汉字创制而成了属于本民族的书写系统。汉字和一些少数民族文字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是一面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镜子。

  王蕴智说:“经过历史的选择,汉字逐渐成为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符号系统,绳系着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

  汉字输入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也为少数民族文字进入计算机奠定了基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藏文、蒙古文、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信息化取得较大发展,博物馆的电脑中就分别装有不同民族文字的输入程序。

  从古至今,中国民族文字传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基因”。

  
综合新华社、《东方今报》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