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群体

和群体负责人童金南教授联系时,他正在野外工作。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童金南热衷于野外工作。正是他所在团队大量的实证研究,推动了我国地球生物学的新兴和发展。

地球生物学是21世纪的新兴发展学科——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也是传统的古生物学在新时期的飞跃。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已相继实施了地球生物学研究计划。

地球生物学以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为主要线索,关注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着重研究不同地质时期地球环境对生物圈的作用,以及生物圈对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的作用和影响。地质突变期是地球发展史上生物和环境事件频发的时期,也是生物与环境关系显现最为明显的时期。

中国地质大学“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以重大地质突变期这种特殊时期的生物和环境事件记录为主要载体,进行了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在晚前寒武纪重大突变期研究方面,重塑了Rodinia超大陆构造古地理演化的3个阶段,并在地球生物学思想指导下,论证了华北中—新元古代的“异常沉积构造”的微生物成因,在华南获得了指示“雪球事件”以后后生动物大爆发的化石记录和异常环境标志,提出后生动物大爆发前存在一个长时间的生命与环境互动过程,建立了该时期的区域古地理、环境和生物演化的过程模型。

在古、中生代之交重大突变期研究方面,通过对处于食物链不同层次的生物的综合研究,提出晚泥盆世F/F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与Pangea泛大陆聚合初期的环境事件密切相关,微生物与宏体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消长关系;在建立高分辨率地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是一个长期多幕式的过程,首幕灭绝发生在约260百万年前;灭绝高峰发生在约251百万年前,是多期次灭绝过程;最后的复苏—辐射出现在约246百万年前。同时也论证了大灭绝过程中多门类生物的小型化现象,大灭绝之后广泛发育的特殊沉积物“错时相”所指示的极端异常海洋环境是导致这一大灭绝后生物迟缓复苏的主要原因。这方面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杂志Nature上,并被Nature China作为新的灭绝理论进行评价。

在新生代以来的地质过程研究方面,以重建沉积古地理和古生态格局为基础,重塑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和古地理演变历史,论证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演化事件分为3个阶段:65—34Ma的俯冲碰撞隆升阶段、34—13 Ma的陆内汇聚挤压隆升阶段和13Ma以来的陆内均衡调整隆升阶段。同时也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石笋和红土等多种介质研究,重塑了中国南方9千年来的气候和环境演变历程。

除了取得诸多创新成果外,该群体还致力于以多种形式促进我国地球生物学的发展。在其联合国内相关学者共同推动下,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生物地质学”列入二级学科,并将“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列入委级优先资助领域,“地球生物学”也被列为21世纪我国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

近3年来,该群体先后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地球生物学培训班”邀请了近30位国际上地球生物学研究前沿领域的专家讲学,有来自国内20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多位同行参加了培训和交流。今年6月,又组织在武汉召开“地球生物学国际学术会议”,有效地推动了该学科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此外,其各项科学活动以群体项目成员为核心,同时也吸纳了一部分外围成员,让他们和群体成员享有同等地位和待遇,从而使得群体科学工作产生“蝴蝶效应”。

通过多年探索和合作攻关研究,该群体的工作基本上初步清理了地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还在中国石化集团的支持下,尝试将地球生物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海相烃源岩研究实践中,并从今年起开始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的地球生物学项目,不仅极大推动了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显著进步,而且有效探索了新兴学科思想和理论在国际和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实践应用。

一批年轻后备力量也在项目中迅速成长。在群体的帮助下,青年成员何卫红博士先后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国际SCI论文十多篇,2010年顺利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顾松竹也于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该群体还特别重视支持研究生以至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在项目发表的标注成果中,有近1/2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学生。(本报北京12月27日电) 

群体名片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创新研究群体(首期:2007—2009;二期:2010—2012)成员:童金南、史晓颖、谢树成、张世红、龚一鸣、王训练、冯庆来、颜丹平、张克信、张传恒、杜远生、赖旭龙、何卫红。

该群体聚焦于地史上对生物演变影响最大的两个全球变化增强期,即Rodinia超大陆汇聚―裂解期(生物新生和爆发)和Pangea泛大陆聚合高峰期(生物大灭绝),结合当代全球变化,以重大突变期地质事件为突破口,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探索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演化,为地球生物学发展提供实证,推动传统古生物学向新兴地球生物学跨越。


科技日报 操秀英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地质 环境 生物 演化